較高的豬群繁殖力水平是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先決條件,而后備母豬的生產性能對整個基礎豬群生產潛力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同時,豬群疾病的控制和凈化也是從后備豬開始,只有控制好源頭,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疾病傳入基礎母豬群。因此,采取綜合措施來提高后備母豬整體生產性能顯得尤為重要。
1. 后備母豬的選擇
要做到科學選留后備母豬(表觀選擇), 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至少有6對、排布均勻、間距合理,且無盲乳頭, 乳頭不開孔或內翻。(2)陰戶不可太小、亦不能上翹,發育要正常;(3)選留純種后備母豬,品種特征一定要明顯;(4)體格健壯、背線平直,臀部豐滿, 肢蹄結構合理(正常和臥膝可留,凹膝不可留);(5)性情溫順。
同時,有條件的豬場,應對豬群進行嚴格的疫病檢測,尤其是對母豬繁殖性能影響較為嚴重的疾病,如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細小病毒、衣原體等,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種豬。沒有條件的豬場,可以通過肉眼去觀察。對于那些淚斑、眼屎等明顯的亞臨床癥狀的種豬,堅決予以淘汰。
2. 后備母豬的引進
引種時,特別是需要純繁的豬場,要索取后備母豬檔案卡,以避免近交選配。比較正規豬場的檔案卡應該包括:耳號、出生日期、初生重、同窩仔數頭數、左右乳頭數、斷奶天數、斷奶窩重、血緣關系以及疫病免疫項目等。
通常情況下,很多隱性感染的豬是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經過長途運輸、環境和飼料改變等應激,這些豬就可能發病。因此,引進豬一定要放在遠離本場豬群較遠的隔離舍觀察2個月左右,確定正常,方可轉入。另外,由于每個豬場的病原有所不同,因此,要盡可能避免頻繁地從多個豬場引種。所引的種豬也不宜太大,控制在50~60公斤范圍,以便疾病的凈化。
豬被運回場后, 最好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藥(碘類消毒劑)進行帶豬消毒,待一小時后,多次少量的供給豬只飲水,可加入一些抗應激藥如電解多維。逐漸地給豬加喂料,2天后達到正常飼喂量。為了預防應激而引發的疾病,可在飼料中加入藥物進行預防,例如支原凈100mg/kg+金霉素400mg/kg,連喂14天,同時配以抗應激藥物如電解多維、Vc、礦物質添加劑等。
3. 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
3.1 營養
母豬生殖機能的發育與完善需要特定的營養,對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要求相對較高。國外引進的純種良種豬要求可能更加明顯。理論上講,不同品種或者同一品種不同時期的豬都有其相應的營養標準,這些標準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可以作為參考。種豬經過前期育成達到一定的年齡體重后,經表觀選擇,確定為后備種用豬只,應采用種用階段營養標準,以利于生殖機能的發育,為發情受孕打下堅實的基礎。
養殖過程中,由于生產者認識水平的有限,沒有及時進行轉料,更有甚者是到性成熟后,才轉到種豬飼料。也有的采用較低的營養標準,不能滿足種豬的需要,這樣就容易造成后備母豬營養缺乏性乏情,輕者表現為初情期推遲,重者往往出現過度肥胖不發情而被迫淘汰。在中小型規模豬場中,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廣大養殖戶要引起重視。
及早將后備母豬作階段性轉移,飼喂符合后備母豬營養需要的飼料(例如康地12%后備母豬料5946),給予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是解決該問題的最為有效的措施。對于純種后備母豬,需適當提高其營養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