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提出“‘十一五’時期畜牧業務必要有一個大發展,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要超過50%”,阜陽市委提出“突出發展畜牧業,把阜陽建成區域性優質畜產品供應中心”。實現省委、市委的戰略部署,必須著力克服制約當前畜牧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本人認為制約當前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矛盾是農村生產要素供給狀況不適應規模養殖發展的需要。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談幾點認識。
規模養殖已成為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趨勢
規模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的生產形式,并已經成為畜牧業發展的標志。可以說沒有規模養殖的發展,也就沒有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發展較快、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也就是規模養殖發展較快、水平較高的地區。阜陽市近幾年充分認識到規模養殖發展的重要性,采取“以獎代補”等有效形式,促進規模養殖的發展,取得了成效。規模養殖比重不斷提高,目前規模養殖比重已達到35%,同比提高15%。形成了一批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大型畜禽養殖場,并日益成為全市畜牧業發展的主力軍和領頭雁。然而規模養殖發展相對需求而言仍顯不足:規模養殖發展與完成“十一五”末期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超過50%的要求不相適應;規模養殖發展與增加農民收入、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要求不相適應;規模養殖發展與把阜陽建成區域性的優質畜產品供應中心不相適應。規模養殖發展應該成為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主攻方向。
農村生產要素供給不適應規模養殖發展需要
融資渠道不暢。相對于傳統的農戶養殖,規模養殖不僅需要資金量大,而且還要籌措及時方便。因為規模養殖不但需要一定的固定資產投入,還要有一定的流動資金,同時還需要一定的風險準備金,以備不測。目前,阜陽市農村融資狀況很難滿足規模養殖發展的資金需要。一是農民投資規模養殖實力弱。二是信用社貸款工作開展好的縣市區,對規模養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就整體情況而言開展不夠理想,不僅表現為手續煩瑣,資金難貸,而且即使能夠貸到款,也因為數額小(一般3000元~5000元)、周期短(3個月~6個月)、利率高等滿足不了規模養殖發展的需要。三是作為專門扶持農業發展的專業解決農業發展資金的農業銀行由于商業化經營的需要,正在從廣大農村撤退,規模養殖戶很難貸到資金。四是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由于實力弱,以及企業和農戶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對規模養殖戶的資金投入機制。
畜牧技術傳輸渠道不暢。規模養殖具有更全面更專業的技術需要,不僅需要專門的養殖技術,同時還需要專門的經營技術和管理技術;不僅需要一般性的常識技術,而且更需要專業、準確、細化的技術;不僅養殖場自身擁有技術力量,而且還需要能得到及時方便的技術指導和救助。而目前阜陽市農村的技術供給狀況很難滿足規模養殖發展的需要。就全國整體而言,涉及規模養殖的技術知識和專門的養殖場的經營技術是完全能夠滿足當前規模養殖發展需要的,關鍵是技術傳輸渠道不暢,造成了農村技術供給狀況與規模養殖發展的不相適應。
風險防范制度不健全。傳統的農戶養殖規模小,一旦發生風險,損失也小,傳統養殖戶對風險防范制度需求不強烈。而規模養殖因投資大、經營規模大而風險更大,一旦發生風險,往往會導致規模養殖業主損失慘重,甚至傾家蕩產,規模養殖迫切需要風險防范制度的保障。規模養殖既需要常規風險的保障制度,如因飼養、運輸、經營、管理等不可預見因素造成的損失,也需要市場風險的保障制度,如因價格變動而造成的損失;也需要疫病風險的保障制度,疫病風險的發生不但使養殖場遭受重大損失,而且通過傳播途徑,促使相關養殖場乃至整個行業遭受損失。
培訓教育制度不健全。產業主決定產業的興衰。要使畜牧產業做成一個大產業,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產業主隊伍。阜陽市規模養殖業主整體狀況是:文化水平不高,絕大部分在初中以下,小學乃至文盲占相當比例;畜牧技術水平低,絕大部分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家庭式的經營管理,水平比較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慢,經營理念不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由傳統養殖農戶發展起來的規模養殖戶,幾乎沒有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經驗,還是沿襲傳統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規模養殖業主成長機制勢在必行。
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創新
目前我國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畜牧業也早已成為完全市場化的產業,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畜牧業已經進入企業化規模養殖的發展時期,而與此相適應的生產要素供給制度沒有建立起來,這是這一矛盾產生的時代背景,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解決“規模養殖發展與生產要素供給不相適應”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創新。
畜牧業是阜陽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也是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實現畜牧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制度創新不僅能推動畜牧業跨越式發展,而且能夠推動整個農村經濟乃至全省經濟大發展。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創新推動整個安徽經濟的發展,若能深入研究、系統設計,必將再次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安徽經濟的又一次跨越式發展。
當前應突出進行六方面的制度創新,解決規模養殖發展與生產要素供給不相適應的矛盾。一是建立強有力的政府引導扶持機制,促進完善的生產要素供給機制的形成。二是農民的普遍教育培訓制度。像上個世紀掃除農村文盲那樣,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一項涉及根本的工程。三是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加快農村金融合作社的試辦步伐是解決農村資金饑渴的重要一步。四是畜牧保險制度創新。加快畜牧保險制度建立步伐,促進畜牧業的持續穩步發展。五是加快畜牧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步伐,提高畜牧業組織化程度。六是建立依法履行公共政府職能的制度,保障公共政府職能履行到位。
規模養殖已成為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趨勢
規模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的生產形式,并已經成為畜牧業發展的標志。可以說沒有規模養殖的發展,也就沒有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發展較快、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也就是規模養殖發展較快、水平較高的地區。阜陽市近幾年充分認識到規模養殖發展的重要性,采取“以獎代補”等有效形式,促進規模養殖的發展,取得了成效。規模養殖比重不斷提高,目前規模養殖比重已達到35%,同比提高15%。形成了一批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大型畜禽養殖場,并日益成為全市畜牧業發展的主力軍和領頭雁。然而規模養殖發展相對需求而言仍顯不足:規模養殖發展與完成“十一五”末期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超過50%的要求不相適應;規模養殖發展與增加農民收入、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要求不相適應;規模養殖發展與把阜陽建成區域性的優質畜產品供應中心不相適應。規模養殖發展應該成為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主攻方向。
農村生產要素供給不適應規模養殖發展需要
融資渠道不暢。相對于傳統的農戶養殖,規模養殖不僅需要資金量大,而且還要籌措及時方便。因為規模養殖不但需要一定的固定資產投入,還要有一定的流動資金,同時還需要一定的風險準備金,以備不測。目前,阜陽市農村融資狀況很難滿足規模養殖發展的資金需要。一是農民投資規模養殖實力弱。二是信用社貸款工作開展好的縣市區,對規模養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就整體情況而言開展不夠理想,不僅表現為手續煩瑣,資金難貸,而且即使能夠貸到款,也因為數額小(一般3000元~5000元)、周期短(3個月~6個月)、利率高等滿足不了規模養殖發展的需要。三是作為專門扶持農業發展的專業解決農業發展資金的農業銀行由于商業化經營的需要,正在從廣大農村撤退,規模養殖戶很難貸到資金。四是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由于實力弱,以及企業和農戶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對規模養殖戶的資金投入機制。
畜牧技術傳輸渠道不暢。規模養殖具有更全面更專業的技術需要,不僅需要專門的養殖技術,同時還需要專門的經營技術和管理技術;不僅需要一般性的常識技術,而且更需要專業、準確、細化的技術;不僅養殖場自身擁有技術力量,而且還需要能得到及時方便的技術指導和救助。而目前阜陽市農村的技術供給狀況很難滿足規模養殖發展的需要。就全國整體而言,涉及規模養殖的技術知識和專門的養殖場的經營技術是完全能夠滿足當前規模養殖發展需要的,關鍵是技術傳輸渠道不暢,造成了農村技術供給狀況與規模養殖發展的不相適應。
風險防范制度不健全。傳統的農戶養殖規模小,一旦發生風險,損失也小,傳統養殖戶對風險防范制度需求不強烈。而規模養殖因投資大、經營規模大而風險更大,一旦發生風險,往往會導致規模養殖業主損失慘重,甚至傾家蕩產,規模養殖迫切需要風險防范制度的保障。規模養殖既需要常規風險的保障制度,如因飼養、運輸、經營、管理等不可預見因素造成的損失,也需要市場風險的保障制度,如因價格變動而造成的損失;也需要疫病風險的保障制度,疫病風險的發生不但使養殖場遭受重大損失,而且通過傳播途徑,促使相關養殖場乃至整個行業遭受損失。
培訓教育制度不健全。產業主決定產業的興衰。要使畜牧產業做成一個大產業,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產業主隊伍。阜陽市規模養殖業主整體狀況是:文化水平不高,絕大部分在初中以下,小學乃至文盲占相當比例;畜牧技術水平低,絕大部分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家庭式的經營管理,水平比較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慢,經營理念不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由傳統養殖農戶發展起來的規模養殖戶,幾乎沒有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經驗,還是沿襲傳統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規模養殖業主成長機制勢在必行。
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創新
目前我國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畜牧業也早已成為完全市場化的產業,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畜牧業已經進入企業化規模養殖的發展時期,而與此相適應的生產要素供給制度沒有建立起來,這是這一矛盾產生的時代背景,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解決“規模養殖發展與生產要素供給不相適應”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創新。
畜牧業是阜陽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也是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實現畜牧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制度創新不僅能推動畜牧業跨越式發展,而且能夠推動整個農村經濟乃至全省經濟大發展。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創新推動整個安徽經濟的發展,若能深入研究、系統設計,必將再次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安徽經濟的又一次跨越式發展。
當前應突出進行六方面的制度創新,解決規模養殖發展與生產要素供給不相適應的矛盾。一是建立強有力的政府引導扶持機制,促進完善的生產要素供給機制的形成。二是農民的普遍教育培訓制度。像上個世紀掃除農村文盲那樣,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一項涉及根本的工程。三是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加快農村金融合作社的試辦步伐是解決農村資金饑渴的重要一步。四是畜牧保險制度創新。加快畜牧保險制度建立步伐,促進畜牧業的持續穩步發展。五是加快畜牧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步伐,提高畜牧業組織化程度。六是建立依法履行公共政府職能的制度,保障公共政府職能履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