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肉牛總頭數和牛肉總產量持續增長,然而華北肉牛帶已有兩個省出現活牛頭數下降、牛肉產量下滑的現象,部分縣(市)牛源越來越緊張,牛肉的每頭平均產量一直處于 135kg 以下水平,牛肉質量不高,五星級餐飲業主要依賴于進口。據統計, 2006 年我國進口牛肉數量 1.1 萬 t, 而出口低價牛肉也只達 0.15 萬 t 。殺青弒母現象嚴重,牛源日趨緊張,向牛源發達地搶購架子牛的現象更是愈演愈烈,并且產生多米諾效應。
為此,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自 2007 年開始在開展肉牛帶情況調查的同時,結合我農業部最初建立肉牛基地縣、秸稈養牛基地縣和 20 世紀末至今的肉牛縣發展過程,通過建立不同數字統計模式對各種牛群結構周轉情況進行了分析。模式以可繁母牛的存欄比例為核心,結合牛肉總產量、頭均產肉量等指標作了對比。
針對幾種牛群結構中牛群周轉動向的比較可以看出,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末是我國養牛業由役用逐漸向肉用轉型的歷史階段。當時的牛群中可繁母牛存欄比例較高,牛群存欄數量逐年增加且增幅明顯, 4 ~5年間總頭數幾乎就能翻番。在 80 年代初國務院正式取消禁宰耕牛的規定后,農區肉牛業發展迅速。由于我國耕牛存欄基數大,使得華北地區的肉牛業迅速興起,不少基地縣可繁母牛占牛群比例高達 60% 上下。隨著屠宰加工企業的增多,出現了架子牛育肥、育肥牛屠宰等各式各樣新興行業,與此同時,可繁母牛的存欄比例也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但依然處于一個較為合理的范疇之內,肉牛業效應明顯促進了華北肉牛帶的形成。
從 90 年代初至今,農區縣市涌現出一片中、大型屠宰場,肉牛業開始向規模化、集約化邁進。在良好的發展勢頭下,有的縣(市)繼續加強牛源基地建設,有的以育肥為主,肉牛縣出現類型分化。發展形式良好。但是有的縣卻單純圖快,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視基礎母牛群的保護和發展,導致可繁母牛存欄比例一降再降,甚至已不足牛群存欄總數的 40% 。由于收購架子牛育肥屠宰效益來得快,該類地區的總產肉量在一段時間內有所增加,但本地區的肉牛存欄數卻持續下滑。在可繁母牛存欄比例低于 40% 的縣(市),由于牛源緊張,自繁出欄活牛的數量不足,為了滿足后續市場的需求,便開始在境外地區設立架子牛收購站,有的大型企業甚至在全國設有 50 余處收購站,呈現出牛源搶奪的混沌局面。
在可繁母牛低于 40% 的縣,總產肉量在經過一兩年后開始成倍下滑,每年幾乎下降 10% ,有的只能達到 7 年前的 25% ;有的縣平均每頭產肉量雖然能維持原有水平,但可繁母牛頭數以 20% 的速度下降, 5 年后可繁母牛數已經減少到原有數量的 12% ,由于有異地購牛的彌補,每頭牛產肉量未受明顯影響,但總頭數急劇下降,只相當于原有牛群頭數的 11% ,于是進一步從外地爭搶牛源,形成惡性循環。個別企業為了贏利,毫無節制地殺青弒母,甚至連妊娠母牛也不放過,換回的結果是頭均產肉量下滑到 100kg 以下,企業瀕臨破產。從初步了解的情況得知,這種反常的跡象如今已經蔓延至更多的縣市,情況的嚴峻性令人擔憂。
討論
1 、肉牛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牛源基地建設,過去農業部支持的肉牛基地建設為今天我國肉牛業的穩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模擬結果看,可繁母牛比例應保持在 45% ~ 50% 之間,飼草料缺乏且不利于開展育肥的縣市,可繁母牛的比例應該更高一些,有育肥條件的縣市,可繁母牛也至少應保持在 30% 左右;
2 、我牛業分會的會員單位,即大型屠宰企業都比較重視牛源基地建設,與當地政府有較密切的配合,與鄉鎮中母牛繁殖湖有合同關系,對肉牛業持續發展有促進作用,可在其他肉牛基地推薦;
3 、據調查所知,不少非規范營業的屠宰單位和個體戶是殺青弒母,甚至是宰殺妊娠母牛的業主,是使發展肉牛業的縣市走向惡性循環的禍源之一,所引起的惡性競爭對于正式的屠宰企業乃至肉牛業的整體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各級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理順關系。
建議
本分析所揭示的情況,反映出牛群結構與年齡、性別結構的變化,可為調查各縣市肉牛業發展潛力和存在的問題所用,可供排除隱患,為確保肉牛業穩步健康發展提供參考。一個縣市的可繁母牛比例保持或者恢復到 50% 左右,可以使已衰退的地區在七年之后總頭數增加一倍。
為此,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自 2007 年開始在開展肉牛帶情況調查的同時,結合我農業部最初建立肉牛基地縣、秸稈養牛基地縣和 20 世紀末至今的肉牛縣發展過程,通過建立不同數字統計模式對各種牛群結構周轉情況進行了分析。模式以可繁母牛的存欄比例為核心,結合牛肉總產量、頭均產肉量等指標作了對比。
針對幾種牛群結構中牛群周轉動向的比較可以看出,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末是我國養牛業由役用逐漸向肉用轉型的歷史階段。當時的牛群中可繁母牛存欄比例較高,牛群存欄數量逐年增加且增幅明顯, 4 ~5年間總頭數幾乎就能翻番。在 80 年代初國務院正式取消禁宰耕牛的規定后,農區肉牛業發展迅速。由于我國耕牛存欄基數大,使得華北地區的肉牛業迅速興起,不少基地縣可繁母牛占牛群比例高達 60% 上下。隨著屠宰加工企業的增多,出現了架子牛育肥、育肥牛屠宰等各式各樣新興行業,與此同時,可繁母牛的存欄比例也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但依然處于一個較為合理的范疇之內,肉牛業效應明顯促進了華北肉牛帶的形成。
從 90 年代初至今,農區縣市涌現出一片中、大型屠宰場,肉牛業開始向規模化、集約化邁進。在良好的發展勢頭下,有的縣(市)繼續加強牛源基地建設,有的以育肥為主,肉牛縣出現類型分化。發展形式良好。但是有的縣卻單純圖快,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視基礎母牛群的保護和發展,導致可繁母牛存欄比例一降再降,甚至已不足牛群存欄總數的 40% 。由于收購架子牛育肥屠宰效益來得快,該類地區的總產肉量在一段時間內有所增加,但本地區的肉牛存欄數卻持續下滑。在可繁母牛存欄比例低于 40% 的縣(市),由于牛源緊張,自繁出欄活牛的數量不足,為了滿足后續市場的需求,便開始在境外地區設立架子牛收購站,有的大型企業甚至在全國設有 50 余處收購站,呈現出牛源搶奪的混沌局面。
在可繁母牛低于 40% 的縣,總產肉量在經過一兩年后開始成倍下滑,每年幾乎下降 10% ,有的只能達到 7 年前的 25% ;有的縣平均每頭產肉量雖然能維持原有水平,但可繁母牛頭數以 20% 的速度下降, 5 年后可繁母牛數已經減少到原有數量的 12% ,由于有異地購牛的彌補,每頭牛產肉量未受明顯影響,但總頭數急劇下降,只相當于原有牛群頭數的 11% ,于是進一步從外地爭搶牛源,形成惡性循環。個別企業為了贏利,毫無節制地殺青弒母,甚至連妊娠母牛也不放過,換回的結果是頭均產肉量下滑到 100kg 以下,企業瀕臨破產。從初步了解的情況得知,這種反常的跡象如今已經蔓延至更多的縣市,情況的嚴峻性令人擔憂。
討論
1 、肉牛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牛源基地建設,過去農業部支持的肉牛基地建設為今天我國肉牛業的穩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模擬結果看,可繁母牛比例應保持在 45% ~ 50% 之間,飼草料缺乏且不利于開展育肥的縣市,可繁母牛的比例應該更高一些,有育肥條件的縣市,可繁母牛也至少應保持在 30% 左右;
2 、我牛業分會的會員單位,即大型屠宰企業都比較重視牛源基地建設,與當地政府有較密切的配合,與鄉鎮中母牛繁殖湖有合同關系,對肉牛業持續發展有促進作用,可在其他肉牛基地推薦;
3 、據調查所知,不少非規范營業的屠宰單位和個體戶是殺青弒母,甚至是宰殺妊娠母牛的業主,是使發展肉牛業的縣市走向惡性循環的禍源之一,所引起的惡性競爭對于正式的屠宰企業乃至肉牛業的整體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各級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理順關系。
建議
本分析所揭示的情況,反映出牛群結構與年齡、性別結構的變化,可為調查各縣市肉牛業發展潛力和存在的問題所用,可供排除隱患,為確保肉牛業穩步健康發展提供參考。一個縣市的可繁母牛比例保持或者恢復到 50% 左右,可以使已衰退的地區在七年之后總頭數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