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林省養豬的現狀分析
1.1 生豬數量增加快,規模發展快
2007年,我國生豬出欄6.81億頭,豬肉產量5224.9萬噸。豬業規模化、區域化和產業化進程呈現出加快發展趨勢,全國生豬規模化飼養水平達到42.75%。生豬優勢生產區域開始形成,我國生豬產業帶10省區(包括吉林?。┑呢i肉產量占到全國總量的65%。我省生豬飼養量達到3600萬頭,存欄1400萬頭。2006年我吉林省生豬存欄在全國排第17位,比05年提前3位,增長率25.8%,為全國第二名。
據統計,2003年全省出欄50頭以上商品豬的專業戶和豬場有8359個(場戶),出欄肉豬133.97萬頭,占當年全省生豬出欄總數的11.9%;到2006年全省出欄50頭以上商品豬的專業戶和豬場發展到94150個(場戶),比2003年增加10.3倍; 出欄商品豬達1002萬頭,比2003年增加868.03萬頭,增長547.93%,占全省當年出欄總數的 50.1%。
從圖一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生豬出欄頭數從1992年的464.45頭,增加到2007年的2200萬頭,15年 增加了4.7倍。
1.2 人均肉量占有多,調出生豬多
2006年全國人均占有肉類61.4千克,吉林省是98.7千克,位于全國第二。2007年吉林省外調生豬達到800萬頭,成為全國生豬商品率最高的7個省之一。
1.3 養豬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養豬由家庭副業轉變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中部農區養豬占 農民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 2007年,養一頭育肥豬純收入達到300多元。養豬業的發展帶動 了相關產業如飼料業、畜產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大批農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
1.4 生豬生產水平不高,規?;彤a業化進展速度較慢
目前生豬良種普及率還有待于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面較窄,大部分養豬戶飼養的品種較差,導致生產水平低下,其主要表現是: 豬的飼料報酬仍然為3.0~3.5,而目前英國料重比為2.85,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母豬的繁殖性能低下,我國每頭母豬每年平均分娩胎數為1.7胎,而美國達2.28胎,北美為2.42胎,巴西為2.5胎,日本為2.43胎;我國 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僅15頭,美國為20頭,北美為23.26頭,巴西為25.96頭,日本為24.92頭;仔豬存活率低,我國為84%,美國為95%。由此可見,我省養豬業雖有較大發展,但與世界養豬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飼養分散、 粗放經營、 落后的養殖方式與現代養豬業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豬肉產品的要求,這種狀況必須徹底改變。
吉林省政府2008年提出增加40億斤肉,使肉類的總產量達到百億斤的發展規劃。目前,豬肉在我國人們肉類消費占有比重達到62%, 發展優質肉豬產業符合我省的產業政策和總體規劃。吉林省擁有發展養豬業的飼料、土地、勞動力和科技資源優勢,存在的問題是:良繁體系還不夠完善、 規模經營不夠、 加工環節薄弱、 帶動功能不強等,如果 解決制約產業化生產中的技術瓶頸,豬的產業化生產水平將得到提高。
2吉林省養豬的優勢條件
2.1 飼料資源豐富,為發展以糧為主要原料的養豬業提供了保障
2008年,吉林省的糧食產量達到570億斤的階段水平。 吉林的玉米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玉米是畜禽飼料配方中主要的能量飼料,有“能量之王”的美譽。在飼料配方中使用量最大,一般都在60以上用量大,盡管玉米以提供能量為主,但是其提供的蛋白質占配合飼料蛋白質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玉米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蛋白質資源。由于北方的玉米比南方品質好,用北方的玉米喂出來的豬肉相比蛋白含量多、口感好。
2.2 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優勢
吉林省人均國土資源占有量大、 耕地多,每平方米耕地養豬2.73頭,比全國平均的3.8頭少1.07頭,少39%。養殖業屬于半污染產業,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將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土地面積達191000平方公里的吉林省空間廣闊,成為養豬業的一大優勢。
我省四季明顯,冬季氣溫較低,良好的冷氣候資源有利于動物肌肉脂肪的沉積,豬肉肉質鮮美。同時,吉林省是無疫區之一,豬的疾病防治效果好,發病率低。
2.3 畜禽品種資源豐富
就養豬來說,我們有地方良種東北民豬、本地豬和長白山野豬,同時又有培育品種松遼黑豬和軍牧一號,又有新引入的品種新美系長白、大白、杜洛克。配套系品種的培育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以松遼黑豬為母本、 長白山野豬為父本的“吉松”配套系選育以進入到第二世代; 以大白為父本、松遼黑豬為母本的“大松”在我省養豬中占有一定比例。人工授精在面上的推廣達到20%,豬場達到50%, 良種率達到90%。
2.4 科技力量雄厚,勞動力資源豐富
吉林省有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吉林大學農學部等一批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長期從事養豬的科研和教學任務,為養豬產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提供技術支持。吉林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分會不僅凝聚了全省養豬業的專家企業家,同時與美國谷物協會、美國大豆協會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吉林省鄉村勞動力大約是700萬,凈剩余60萬 ,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2.5 加工能力不斷增強,產品的市場廣闊
隨著 吉林華正、四平紅嘴子農高、九臺金羅、高金等一批大的企業加工能力不斷的增強,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吉林省的活豬遠銷到廣州、四川、江蘇、浙江等地。
我省的生豬市場前景較好,吉林省毗鄰的俄羅斯、日本、韓國都是豬肉進口國,只要通過深加工,豬肉制品的出口是有可能的。從市場的增長潛力來看,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條件的改善、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農村市場的開發對豬肉消費的潛力巨大。
3發展的策略
吉林省計劃到2012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00億斤,在現有基礎上增加40億斤。 按照豬肉占55%計算,豬肉的增加量將達到22億斤,以胴體重82公斤計數 ,需增加出欄商品豬1341萬頭、 二元母豬74.5萬頭(每頭母豬按年提供商品豬18頭計算) 、純種豬9.31萬頭(每頭純種母豬年提高二元母豬8頭)、 原種豬1.55萬頭(每頭原種豬提供6頭純種豬)。按人工授精計算年需要杜洛克公豬3725萬頭,需要原種杜洛克母豬930頭。
3.1 發展思路
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增加效益、進一步提高“二元一土”與“洋三元”雜交豬品種的比例、培育產業化和規?;堫^企業、建設規模養豬基地、提升基地規模、突破加工、搞活流通、打造品牌、擴大市場。
3.2 發展目標
3.2.1 重點建設我省的三級繁育體系 原種豬場在現有的基礎上新建和擴建存欄基礎母豬1000頭的共12個,其中發展杜洛克原種場1個、長白豬原種場4個、大白原種場5個、松遼黑豬原種場1個、PIC原種場1個,另外建設長白山野豬原種場1個(基礎母豬300頭)、東北民豬資源場1個(基礎母豬300頭)、擴繁場100個、商品豬場1000個左右,存欄種公豬在100頭的人工授精站10個、種豬質量監督測定站1個。
3.2.2 加強引入種豬的提純復壯和新品種培育工作 通過新引入品種的選育,建立全省的豬聯合育種體系,使引入品種豬的性能不退化,并不斷提高。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培育“吉松”配套系、“大松”配套系。重點推廣杜長大、PIC、杜長本、松遼黑豬等優良雜交組合。
3.2.3 創建無公害瘦肉豬養殖基地和優質肉豬生產基地 建立安全優質肉豬生產小區和大的牧業園區,實行統一標準,凡年出欄在3000頭以上的規?;B殖場均通過無公害豬肉產地認證,初步建立肉豬養殖的可塑源體系。
4產業區域布局
根據我省養豬業的優勢及傳統布局,主要是規劃3個養殖帶: 吉林省中部地區,主要包括四平、長春、遼源市、通化的梅河口市、吉林的舒蘭和蛟河為優質肉豬產業帶,主要生產三元豬、PIC豬和各種配套系的豬。東部山區除養三元外,重點發展特色肉豬生產,推廣松遼黑豬和各種以長白山野豬為遺傳基礎的特色肉豬配套系。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地區是發展養豬的新區,該地區人員稀少、土地面積遼闊,適合建立大的育肥豬生產基地。
5主攻方向和發展重點
5.1 加強種源基地建設,提高種豬生產水平
首先充分利用現有的良種繁育體系推進良種多元化生產,擴大供種能力,繼續加大對現有重點豬場的支持力度,引入新的品種豬并開展聯合育種工作。以各地區的種豬場為核心建立擴繁場,全省建立存欄基礎母豬在500頭的種豬場200個,重點生產二元母豬。以各縣的種豬場和大型養豬大戶的豬場飼養二元母豬,重點生產三元雜交豬。
5.2 建立遺傳資源場,開展種豬的測定和監管工作
重點保護東北民豬、松遼黑豬、東遼黑豬、軍牧一號等地方優良品種和培育品種。在省農科院的特色豬原種場建立東北民豬和松遼黑豬的保種基地; 建立全省的種豬測定制度,對種豬場的種豬實行定期測定; 建立全省的種豬監管體系和系譜檔案數據庫,實行優良種豬登錄制度。
5.3 以優質為目標,對限制養豬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
對目前養豬業存在的疫病、藥物殘留、環境等影響生豬健康養殖的關鍵問題,組織全省的科技力量開展聯合攻關,重點解決母豬繁殖力低、 仔豬死亡率高的問題,建立產學研聯合的技術支撐體系。
5.4 建立牧業小區和家庭牧場,加速生豬產業鏈的建立
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牧業小區和家庭農場,逐步擴大養豬的規模,實行專業化飼養。生豬的產業鏈包括了養豬生產體系、屠宰加工體系、銷售服務體系。產業鏈可以保證其生產的產品質量滿足市場的要求,生產的產品較競爭對手低。
5.5 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養豬合作社和養豬協會,建立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
政府要鼓勵農民建立養豬合作社和專業化的技術服務體系,鼓勵經濟人隊伍的建立,建全各種信息和技術的服務體系,保證養豬戶及時得到需要的信息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