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投資3500萬元,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蘭洋鎮的蘭洋鵬翔智能化養豬場開工建設,同時,蘭洋供港生態豬養殖基地開始投產,這標志著儋州市生豬養殖產業開始“升級”,向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
近年來,在儋州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儋州生豬養殖業已經初具規模。2009年生豬出欄量預計73萬頭,出島量35萬頭,儋州已成為海南主要的出島生豬供應地。蘭洋鵬翔養豬場,總投資3500萬元,占地250畝,今年4月開始投產,兩年內能形成年產3萬頭豬苗、4萬頭肉豬的規模。
據了解,該養豬場已經訂制了目前國際先進的母豬養殖芯片自動控制系統和設備,每頭母豬都貼含有芯片的耳標;電腦調節圈內溫度,通過電腦進行精確單體飼養,調節飼料投放,控制母豬體況;電腦檢測母豬發情期,選擇最合適時機將母豬自動隔離,進行人工受精……通過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該豬場生豬成活率能在98%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不到兩個月,就能穩賺3500元,這樣下去不到一年半就能收回成本等著賺錢了。”蘭洋鎮南羅村村民饒建文站在剛投產的蘭洋供港生態豬養殖基地內說。
這家基地采用的建設、養殖模式為:農戶劃定養殖區域,由公司統一規劃、設計和施工興建豬舍,建設資金由公司和農戶各出一半,公司負責為農戶提供種苗、飼料、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一系列服務,生豬飼養周期為50至55天,養殖戶在完成公司規定的各項生產指標后,公司支付給養殖戶每頭生豬固定利潤至少35元。
這種模式區別于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的地方,就在于它將原來農戶各自建欄養殖改變為集中養殖,以村委會為單位,改“遍地開花”為集中布局,在飼料供應、疫情監控、技術指導方面將更加及時、方便,有利于發揮規模化、集約化效應。
據悉,南羅村饒建文等20戶村民,每戶投入2.5萬元在基地內建豬舍,每批養豬100頭左右,一年能養6批,每年穩賺兩萬余元。“由于集中養殖,每天只需10人干活就行了,村民組成互助組輪流上崗,還節省了勞力。”饒建文的賬算得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