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禽流感已成為過去式,然而,近日一則“廣東首例H7N9患者所販雞鴨來自東莞和惠州”的新聞讓市民心憂,雖然到目前為止,東莞暫未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但是按照以往慣例,會再次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本以為就此會好起來的雞檔商戶,又開始為生意發愁。一出這類問題,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吃禽肉,選擇別的肉來代替。然而,經營禽類的商戶顯然沒有這么灑脫。說不賣就不賣,失去這個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要靠什么生活?在這輪疫情來臨時,經營商戶顯然很受傷。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初步估算,今年前一次禽流感疫情發生至4月份,全國家禽行業損失接近百億元,波及企業和農戶4400余萬戶,僅雞苗損失每天就達兩三千萬元,活雞損失每天超億元。具體到東莞,上次禽流感來臨后,東莞不少售賣禽類的檔口都關門歇業,不僅現有的貨要虧本甩賣或是變相處理掉,每個月的店租水電也是一大筆開支,有的商戶甚至改賣起了魚,但收入顯然入不敷出,每天的利潤能支付店租都已是萬幸。而此次禽流感如果再度來襲,東莞商戶的相關損失也將不小。那么,如何才能讓禽類商戶不再“為禽所困”?
首先,正確引導輿論,消除消費者的恐慌心理是第一要務。避免恐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本著科學的精神來應對禽流感,在今年暴發禽流感時,東莞各方積極宣傳疫情,并告知科學應對方法,不失為一種好的應對方法,因為如果制度不公開不透明,就會產生大量的謠言,進而在公眾中產生恐慌。而此次的疫情,東莞方面第一時間通報相關情況,不失為明智之舉。除此之外,還可以宣傳正確的食用方法及應對方法。另外,加強活禽交易市場的衛生水平、完善監管制度也是當務之急。現代人講究健康飲食,相比起去超市買冷凍禽肉,更多的消費者更愿意去農貿市場買新鮮的活禽,但是,不少農貿市場里宰殺活禽的地方,往往衛生條件堪憂,這些地方如果衛生條件不達標就很容易滋生病毒。
另據了解,一些歐美國家為了預防禽流感等禽類疾病傳播,禁止活禽交易、消費冰鮮畜禽產品成為這些國家的發展趨勢。雖然目前東莞很難實施這類方法,但加強衛生水平以減少病毒病菌滋生是當下比較現實的操作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建立起一套相對合理的攤販補貼政策,適當給商戶一個過渡緩沖,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一旦出現疫情,活禽交易受到的沖擊最大,他們往往是以此為主要生活來源,這類商戶家庭往往并不富裕,政府如果及時給予補貼使其不至于生活拮據而驚慌失措。政府還可以幫扶這類商戶轉行到其他行業,通過相應指導,以緩沖行業大波動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