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是一個給商品定價的地方,具有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對現貨市場和產業發展有積極的指導和促進作用,甚至有人認為期貨市場是現代市場體系的核心和靈魂。
那么,中國的農產品市場發展得這樣好,對中國農業產業的發展發揮作用的情況怎么樣呢?我認為,中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至少在三個層面發揮了三種作用,給農民提供了指導,給企業提供了工具,給政府提供了參考。
首先是從生產者來看,期貨市場成為農民種地賣糧的好指導。
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比較長,價格波動也非常劇烈,生產者承擔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的大力扶持和農業保險的逐步實施,對農民來說,他們面對的最大風險不再是自然風險,而是價格風險。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期貨合約,能夠給出上市品種未來長達一年的預期價格,農民可以根據這個預期的價格,種地賣糧,能夠有效增加收入。
從我們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情況來看,我們一直在探索期貨市場為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服務,為“三農”服務的路子,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例如,在2003年10月,我們根據調研掌握的產地大豆賣價過低的情況,我們寫信給黑龍江省委主要領導,建議以期貨價格信息引導農民賣糧,通過迅速傳播期貨價格,使農民增收10多億元。
2004年,國際大豆價格創下16年來的新高,我們向國務院提出抓緊時機擴種大豆,利用期貨市場“先賣后種”,保障農民增收的建議。根據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的回訪調查,當年黑龍江省參加“先賣后種”試驗的1200多個農戶,增加了數億元的收入。
2005年以來,我們大商所開展了“千村萬戶市場服務工程”,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免費培訓種糧大戶、糧食企業負責人和農村基層干部3.8萬人,在黑龍江、吉林等地出現了一批運用期貨市場推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試點案例。
例如,在黑龍江省海倫和望奎等地,2006年春播,按當時06年11月和1月份期貨價格,每公頃種植玉米要比種植大豆多收入200多元,部分農民在期貨公司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多種玉米少種大豆,抓住了秋收時玉米數年來的高價。根據黑龍江省農委統計,2006年黑龍江玉米播種面積比2005年增加515萬畝,農民通過種植結構的調整增收了10多億元。
農民要增收,不僅要種好地,更要賣好糧。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和實踐,看期貨價格賣糧已經成為很多東北農民賣糧的常規模式。農民賣糧不再是過去看鄰居賣多高價,問小販多收什么價,而是上網看看期貨價格,關注電視上的行情報價,或打電話問問期貨價和外面市場價。大商所這幾年一直委托中國大豆網和中國玉米網為農民開展免費電話咨詢服務,據他們統計,今年秋收后,大豆網和玉米網平均每家每天接到咨詢電話300多個。問的內容不再是現在賣什么價,能不能賣,更多的是期貨價多少,進口價怎樣,怎么看今后價格走勢。大豆、玉米期貨價格,已經成為農民種地賣糧的“望遠鏡”和“風向標”。現在,在黑龍江省,農民流行著這樣一些口頭語:“多種兩畝,不如賣好一畝”,“一年收成賣兩年錢”,“生產損失市場補”,“農民賣得明白,小販賺得清白”,這些都反映了東北農民在期貨市場影響下出現的新變化。
其次,期貨市場成為企業改善經營和保值避險的有效工具。
對于很多現貨企業來說,期貨市場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目前,在大連期貨市場,有1萬1千多家現貨企業參與期交易,這個數量不到我所總客戶數量的5%,但是,這些企業的交易量卻占到了市場的近30%,持倉量占到近40%。整體上看,國內規模以上玉米、大豆經營企業基本上都參與了套期保值交易,通過期貨回避價格大幅波動中的經營風險。
還有的現貨企業,將期貨市場作為調整經營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長期參與期貨市場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貨市場價格信息進行經營的有效策略。比如,他們根據期貨價格的特點,在大豆期貨價格呈下跌趨勢時,適當控制原料庫存,加快產品銷售,少留庫存;在大豆價格呈上漲趨勢時,加大原料采購力度,控制產品銷售節奏。
再次,期貨市場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參考,增強了宏觀調控的效果。
期貨市場價格信息反映市場預期,可以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科學的參考信號,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同時,期貨市場價格信息傳導效率高,對現貨市場影響大,國家宏觀調控信息通過期貨價格信息傳遞,能夠減少信息傳導的時滯,提高政策實施的效率,增強調控效果。
例如在2005年3月,為緩解國內玉米豐收、價格走低的壓力,國家實施了出口退稅、發放300萬噸配額的舉措。期貨市場以高度的敏感性對國家這一政策做出了反應。早在當年2月,玉米期貨價格就因預期政策變化開始反彈;3月上旬政策出臺后,玉米期貨價格10多個交易日上漲150多元/噸,漲幅13%,產區玉米現貨價格隨即上漲。由于期貨價格信息公開透明,有較大的市場穿透力和影響力,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漲價信息當天就傳到現貨市場的各個層面,特別是直達農戶,農民對價格上漲信息能夠及時充分了解,改變了以往現貨市場傳遞環節多、周期長、中間截留等情況。
那么,中國的農產品市場發展得這樣好,對中國農業產業的發展發揮作用的情況怎么樣呢?我認為,中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至少在三個層面發揮了三種作用,給農民提供了指導,給企業提供了工具,給政府提供了參考。
首先是從生產者來看,期貨市場成為農民種地賣糧的好指導。
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比較長,價格波動也非常劇烈,生產者承擔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的大力扶持和農業保險的逐步實施,對農民來說,他們面對的最大風險不再是自然風險,而是價格風險。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期貨合約,能夠給出上市品種未來長達一年的預期價格,農民可以根據這個預期的價格,種地賣糧,能夠有效增加收入。
從我們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情況來看,我們一直在探索期貨市場為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服務,為“三農”服務的路子,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例如,在2003年10月,我們根據調研掌握的產地大豆賣價過低的情況,我們寫信給黑龍江省委主要領導,建議以期貨價格信息引導農民賣糧,通過迅速傳播期貨價格,使農民增收10多億元。
2004年,國際大豆價格創下16年來的新高,我們向國務院提出抓緊時機擴種大豆,利用期貨市場“先賣后種”,保障農民增收的建議。根據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的回訪調查,當年黑龍江省參加“先賣后種”試驗的1200多個農戶,增加了數億元的收入。
2005年以來,我們大商所開展了“千村萬戶市場服務工程”,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免費培訓種糧大戶、糧食企業負責人和農村基層干部3.8萬人,在黑龍江、吉林等地出現了一批運用期貨市場推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試點案例。
例如,在黑龍江省海倫和望奎等地,2006年春播,按當時06年11月和1月份期貨價格,每公頃種植玉米要比種植大豆多收入200多元,部分農民在期貨公司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多種玉米少種大豆,抓住了秋收時玉米數年來的高價。根據黑龍江省農委統計,2006年黑龍江玉米播種面積比2005年增加515萬畝,農民通過種植結構的調整增收了10多億元。
農民要增收,不僅要種好地,更要賣好糧。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和實踐,看期貨價格賣糧已經成為很多東北農民賣糧的常規模式。農民賣糧不再是過去看鄰居賣多高價,問小販多收什么價,而是上網看看期貨價格,關注電視上的行情報價,或打電話問問期貨價和外面市場價。大商所這幾年一直委托中國大豆網和中國玉米網為農民開展免費電話咨詢服務,據他們統計,今年秋收后,大豆網和玉米網平均每家每天接到咨詢電話300多個。問的內容不再是現在賣什么價,能不能賣,更多的是期貨價多少,進口價怎樣,怎么看今后價格走勢。大豆、玉米期貨價格,已經成為農民種地賣糧的“望遠鏡”和“風向標”。現在,在黑龍江省,農民流行著這樣一些口頭語:“多種兩畝,不如賣好一畝”,“一年收成賣兩年錢”,“生產損失市場補”,“農民賣得明白,小販賺得清白”,這些都反映了東北農民在期貨市場影響下出現的新變化。
其次,期貨市場成為企業改善經營和保值避險的有效工具。
對于很多現貨企業來說,期貨市場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目前,在大連期貨市場,有1萬1千多家現貨企業參與期交易,這個數量不到我所總客戶數量的5%,但是,這些企業的交易量卻占到了市場的近30%,持倉量占到近40%。整體上看,國內規模以上玉米、大豆經營企業基本上都參與了套期保值交易,通過期貨回避價格大幅波動中的經營風險。
還有的現貨企業,將期貨市場作為調整經營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長期參與期貨市場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貨市場價格信息進行經營的有效策略。比如,他們根據期貨價格的特點,在大豆期貨價格呈下跌趨勢時,適當控制原料庫存,加快產品銷售,少留庫存;在大豆價格呈上漲趨勢時,加大原料采購力度,控制產品銷售節奏。
再次,期貨市場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參考,增強了宏觀調控的效果。
期貨市場價格信息反映市場預期,可以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科學的參考信號,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同時,期貨市場價格信息傳導效率高,對現貨市場影響大,國家宏觀調控信息通過期貨價格信息傳遞,能夠減少信息傳導的時滯,提高政策實施的效率,增強調控效果。
例如在2005年3月,為緩解國內玉米豐收、價格走低的壓力,國家實施了出口退稅、發放300萬噸配額的舉措。期貨市場以高度的敏感性對國家這一政策做出了反應。早在當年2月,玉米期貨價格就因預期政策變化開始反彈;3月上旬政策出臺后,玉米期貨價格10多個交易日上漲150多元/噸,漲幅13%,產區玉米現貨價格隨即上漲。由于期貨價格信息公開透明,有較大的市場穿透力和影響力,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漲價信息當天就傳到現貨市場的各個層面,特別是直達農戶,農民對價格上漲信息能夠及時充分了解,改變了以往現貨市場傳遞環節多、周期長、中間截留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