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上市企業第三季度財報陸續公布,整個養豬行業都笑開了顏,在很多行業仍然面臨產能過剩和虧損的局面,唯獨養豬業一枝獨秀,各大上市公司營收和利潤都獲得了很大的增長,利潤同比去年翻了2倍多,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上市企業賺錢之后,還會繼續瘋狂擴張嗎?
各大公司前三季度利潤可觀溫氏第三季度業績快報。今年第三季度,溫氏營業收入136.68億元,同比增長27.29%;歸屬股東凈利潤31.21億元,同比增長71.77%;今年前三季度溫氏營業收入335.54億元,同比增長27.26%;前三季度歸屬股東凈利潤47.88億元,同比增長282.08%。正邦科技第三季度營收45億元,凈利增217.05%正邦科技三季報顯示,公司2015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128.32億元,同比增長3.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4億元,同比增長347.15%;基本每股收益0.30元。雛鷹農牧前三季度營收22.15億元,凈利同比增242.81%雛鷹農牧發布三季報顯示,1-9月實現營業收入22.15億元,同比增長100.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6億元,同比增長242.81%。
上市企業規模擴張情況溫氏2014 年生豬出欄量為1218.27萬頭,而今年上半年已經出欄702萬頭,保守估計今年溫氏全年出欄量超過1400萬頭;再來看雛鷹和正邦,受資金緊張因素影響,雛鷹和正邦在去年并沒有大范圍抄底,生豬出欄量低于市場預期, 而牧原尚無公布第三季度財報,但值得關注的是牧原上市后,股票一路走高,超過雛鷹,且牧原的生產水平和成本緊跟溫氏之后,預計今年牧原的生豬出欄量也會出現較大增長,牧原去年同期生豬出欄量為185萬頭。而目前生豬出欄量超過百萬頭的企業有溫氏、雛鷹、正邦、牧原、寶迪、正大、中糧、金鑼、新希望六和、上海光明共10家。從投資角度來看,養豬并不是暴利行業,但在資本市場依然誘人,一個企業做到一定規模,是否還能繼續快速發展下去,關鍵是看其成本和生產成績。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雛鷹雖然作為養豬第一股,但因生產成績和成本不及牧原,所以這2年的發展速度明顯變慢。站在整個行業角度來說,也是同樣道理,養豬業并不是規模越大,效益越高。我們中小豬場在擴張的同時,除了關注行情外,還要關注生產成績提高和成本控制,假如這2項指標落后,規模再大,都面臨各種考驗。
全產業鏈模式逐漸成熟,第二梯隊已經涌現作為行業熱點話題,規模化究竟是不是養豬業的未來,從這2年來看,規模化雖不具備成本優勢,但全產業鏈和公司+農戶模式經過溫氏的實踐,已經被證明是比較適合中國養豬模式。作為養豬企業,全產業鏈模式是企業上市的基礎,也是上市后努力的方向。今年,我們看到雛鷹、牧原等企業都在努力補齊下游屠宰加工環節,完善產業鏈,降低市場風險。
第二梯隊主要是指年出欄10萬頭--100萬頭的養豬企業,在中國已經涌現很多,但這類企業目前最大的風險仍是資金流通風險,當遇到低谷期,資金鏈就會吃緊。所以,繼續擴張規模,獨立上市是第二梯隊養豬企業的必然出路,按照經營規模來看,年出欄量超過百萬頭,就可能走向資本市場。從這點來看,規模化企業仍會加速擴張,并成為養豬業的中流砥柱,未來5--10年,年出欄量百萬頭以上的養豬集團可能達到50家,他們的出欄量占到市場的1/5以上。
養豬巨頭擴張是必然的,不擴張沒有出路無論養豬企業是否上市,全產業鏈和擴張都是必然出路,上市企業,只能通過擴張來實現營收和利潤增加,包括公司市值的增加;而未上市企業,出路只有一個,盡快擴張規模,早日進軍資本市場,打通融資通道,才能抵擋市場波動風險。今天,我們看到農村周圍的豬場關門了,其實還有很多新建的規模化豬場,一出來就是上萬頭甚至十萬頭,無論我們是否愿意,養豬業的規模化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