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生豬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浙江桐鄉市注重生態循環理念發展生豬規模養殖,從探索養殖末端污染治理模式入手,形成了多元化的治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昨天,市農經局農業資源科科長劉炳浩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全市13家養殖場已經通過污染治理達標驗收,完成率為100%。 每到晚稻收獲季節,稻草秸稈處理難一直是困擾著許多農民。不過,這些廢棄的稻草在崇福農發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可都變成了寶貝,因為它們能幫助消除養豬所帶來的污染。在合作社附近的田塊里,養豬場內排出的沼液被放在一塊塊稻田中,上面覆蓋起一層厚厚的稻草,待沼液經過稻草基質消納處理后,又排入種有狐尾藻的池內,經過多重生態處理,最終用來澆灌稻田。 該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說,合作社通過新建畜糞生物發酵車間,購置自動畜糞翻混機等設施,實施豬糞生物有氧翻混發酵生產有機肥。養殖廢水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供農戶使用,沼液經過“稻草基質消納+狐尾藻濕地生態循環資源化綜合利用”的低成本生態治理新技術,實現了養殖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和廢水的“零”排放,10噸的鮮豬糞得以變廢為寶,40噸的養殖廢水實現“零”排放。 劉炳浩認為,農發模式可謂是我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新樣板,具有成本低、取材簡單的優點,目前這一模式已在我市梧桐城西養殖小區、湘溪牧場等牧場進行推廣應用。 在洲泉鎮的嘉華種豬場,豬糞水經處理后能用來沖洗豬舍,實現再利用;豬糞經干濕分離后,能做有機肥……通過循環立體種養,整個基地就變成一個生態系統。走進這個現代化的豬場,即使有數千頭豬在養殖,但幾乎聞不到一絲豬糞的臭味。豬場生產全程采用尿泡糞技術,每棟豬舍下都建有收集池,豬糞及尿液經過發酵后進行干濕分離,分離出的干物質經過二次發酵后混合糖蜜生產成顆粒有機肥或經高溫碳化后制成碳肥料。目前這套設備每小時能加工有機肥1至1.2噸,每噸售價為500元,其中經高溫碳化后制成的碳肥料價格更高達1800元一噸,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除了農發的低成本“零”污染處理模式和嘉華的現代標準工藝處理模式,在桐鄉的許多規模養豬場,也涌現出許多各具特色的新模式。如把農牧結合與資源利用相融合的“雙豐模式”,把收集起來的干糞制作成有機肥,出售給周邊基地,徹底有效解決了園區新鮮豬糞的處理難題;堪稱工業化治污典范的“濮院模式”,通過把所有的生豬散養戶全部進入養殖園區,污水采用工業化處理模式,投入900多萬元新建新港、星旗、紅旗漾三座污水處理中心,日處理能力分別為120噸、60噸和40噸,養殖場內污水通過自流到污水處理裝置,進入處理裝置前實現固液分離,尿液及沖洗水全部排入污水處理裝置,經生物處理后納管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