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經過巨虧和市場洗牌之后,一大部分散養戶已經被大浪淘沙出去,在還沒來得及需求出路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養豬生涯。受資金、價格、環保、技術等多重大山的壓力下,養豬業傳統從業者的“金字塔”式結構已經開始瓦解并逐漸向“紡錘形”發展。
豬價破8,投機養豬者追悔莫及
2016年豬價全年均保持較高的態勢,給養豬戶帶來較為豐厚的效益,同時也讓不少圈外人眼紅,不少資本涌入生豬市場,加速養豬行業向規模化發展。然而春節過后豬價大幅回落,據農業部對全國500個集貿市場的定點監測,2月底活豬、豬肉價格下降,仔豬價格上漲。北方豬價已全線跌破8元/斤,南方大部分地區豬價也面臨破8的局面,西南地區仍是高價區。可惜養殖不是股市,不能說割就割。
資本擴張賣仔豬才有賺頭
生豬存欄量從5013萬頭的歷史高位持續下降至3632萬頭,累計減少近1400萬頭。加之生豬存欄量短期內難以恢復高位,國內的規模企業都在大舉擴張,除了原有的溫氏、牧原這樣的養豬企業,正邦、天邦、新希望這些原先以飼料為主業的企業也都開始砸重金養豬,3000萬頭、5000萬頭、7000萬頭的企業養殖目標一浪高過一浪,推動仔豬價格持續高位運行。 最高時30斤外三元仔豬竟要800-900元/頭,甚至有些地區超千元。仔豬似乎比肥豬更有賺頭!
小養殖戶靈活,大企業靠資本運作
環保禁養拆除豬場,出現這邊拆那邊建、拆小補大的情況。是否會導致整個養豬業虧損?豬肉作為大宗商品,在銷售終端的價格差別不大,而大企業真正能夠取得優勢的在于成本控制方面。大企業養豬通常是項目大投資多,對環保舍得投入,現代化的設備和專業的技術讓能行程良好的運作機制。大企業養豬喜歡做產業鏈包括飼料、種豬、育肥、屠宰、加工、銷售中的一項或幾項,對豬價下跌的承受能力強。
與之相比,小養殖戶的船小好調頭。價格低時可以快速減欄,價格高時可以快速補欄。而且都是自己家里人參與生產養殖,更加用心,也節省了人員開支。雖然禁養政策讓小養殖戶生存變得困難,但只要過了環評關,也未必會被淘汰出局。
如今在環保禁養、利好行情和扶植補貼政策之下,不少大豬場在建設中,多方機構估計2018年將達到產能小高峰。也就是說2016年和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產的豬場,就會在2018年形成規模效應,迅速拉高出欄量,源源不斷的向市場供應肥豬。加上大量的進口豬肉,豬價必然下跌。作為一個局外人,筆者忽然想問問,豬價下跌,誰會先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