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補貼每市斤大體2毛錢
4月20日,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春富在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采訪時,公布了一個重磅消息 “家不分離后,國家給農民一個適度的補貼,根據各方的反映,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每市斤大體2毛錢,就是一畝地大體在170元錢左右”。
通過近期國家機構負責人對玉米臨儲的解釋,我們發現一下特點。
1、今年的玉米種植調整力度非常大,所以補貼區域一定是玉米優勢種植區。
2、鐮刀灣地區如果再種玉米肯定沒補貼,如果不種玉米反而能得到一些國家扶持品種的補貼。
3、國家雖然在玉米方面要以市場調節為主,降低玉米的市場流通價格,但糧食安全也是國家要考 慮的重點因素,所以國家調整糧食價格的原則就是:做到“種糧賣得出、吃糧買的到”,因此除了 補貼之外,國家出臺玉米臨儲“兜底政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
玉米價格上漲,臨儲預計超越1.2億噸
據市場消息稱,為避免出現區域性農民“賣糧難”的問題,東北臨儲玉米收購計劃“擴容”。中儲糧敞開收購形式不變,而原承儲單位包括中糧、中紡和中航在內,增加不同程度的吸儲規模。據稱增加吸儲數量425萬噸。截止到4月15日,東北臨儲玉米累計收購量達到11593萬噸,5日累計收購量依舊高達250萬噸,目前距離收儲結速還有一周度統計節點。如果加上國家之前追加的425萬噸收儲,那么,今年我國臨儲玉米超越1.2億噸并非難事。
截至4月19日,國內玉米均價約在1830元/噸,比前兩日上漲5元/噸。而一直處于全國價格洼地的華北黃淮地區的玉米價格竟然成為本次上漲主力軍。
由于華北玉米倒流擠占市場,東北個別余糧偏多地區因價格偏高,當地農戶出現“賣糧難”現象。當前東北余糧分布不均,加之市場輪換玉米供應逐漸增加,臨儲收購結束后東北玉米價格或面臨下跌風險。
補貼不足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政府會承擔相應的責任保護農民利益
據韓福春介紹,吉林省農民玉米種植成本大概在每斤7毛五分錢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玉米市場價格跌到每噸1500元,農民中糧成本與收入基本持平,種植玉米沒有任何收益。如果跌破1500每噸,農民種植玉米將入不敷出。
不過韓福春表示,按照補貼不足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雖然實現價補分離,農民利益還是需要保護。
對此,財經頻道稱,這次改革即是讓玉米價格回歸市場理性,此后的糧食生產,更多的要取決于市場,但政府也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并不是把一切都推給市場。
據悉,農民和市場都關心的國家設置的托底收購價是多少?補貼資金如何補?補多少?按照什么樣標準和流程補?目前還沒有明確。
目前的玉米市場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政策因素
玉米取消臨儲,價格回歸市場,根據相關消息顯示,目前我國有關部門正在制定玉米市場的相關預案,幫助農民朋友環節“賣糧難”的問題。
下游相關因素
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山東淀粉的主流報價2050-2100元/噸,周比下跌50元/噸;吉林2000-2050元/噸,周比持平。由于加工企業的庫存持續上升,高庫存同樣會拉低后期的淀粉價格,從而延緩開工率。
雖然近期生豬存欄數據顯示有所增加,但主要表現為仔豬存欄數量,而市場適宜出欄的豬源仍舊偏緊,且春節前后生豬疫情對仔豬的影響或將于5月份體現,生豬出欄面臨進一步下調風險。隨著五一小長假臨近,下游企業開始對雞蛋進行備貨,但由于雞蛋供應充足,雞蛋價格漲幅不大,短期以震蕩調整為主。
目前豬場自繁自養頭均利潤已突破1000元大關,后期將刺激補欄加速,但受整體存欄量限制,生豬價格牛市將持續較長時間。
究竟誰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呢?
對于國產玉米來說,高庫存讓臨儲不得不取消,加上如今玉米在市場中的“頹勢”,今年春耕便成為很多糧農朋友的難題,種玉米不掙錢,到底種不種?新的政策的補貼,能否真正實現盈利?這些,都是未可知的疑問。
帶著這些疑問,很多糧農開始選擇減少種植面積,或者改種其他作物。在這樣的一種形式下,國家相關部門更是應該做好“領路”的職能,讓堅持種植玉米的農民能夠有所收獲,讓勇敢改變的糧農能夠不“盲目”前行。或許只有這樣,我國玉米的種植結構才能夠真正獲得優化,并在優化的過程中,全力保持農民的相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