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肥育是養豬生產中的最后一個環節,爭取用最少的飼料和勞動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成本低、量多質優的產品,以滿足市場的需要。豬的生長發育是在所獲得的遺傳基礎與其所處的環境條件相互作用下進行的。深刻了解影響肥育的因素,針對性的采取飼養管理措施。本文通過遺傳中的雜交優勢與飼養管理探討育肥豬如何快速出欄。
充分利用雜交優勢,采用二元雜交豬,可比純種豬日增重提高15-20%,三元雜交豬比純種豬提高約25%。購買仔豬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要選擇30千克以上的雜交豬作為商品豬育肥對象,充分利用雜交優勢,雜交組合以良種三元雜交為最好,良土三元雜交也行。養殖事實證明:
采用二元雜交豬可比純種豬提高日增重15%~20%,三元雜交豬比純種豬提高25%左右。目前來講,國內多采用長白和大約克夏的雜交母豬與杜洛克公豬交配,從而獲得最佳的三元組合。選擇的雜交豬體態結實,健壯勻稱,骨骼粗大。堅決不能進病、弱、殘豬,這是保證養豬生產性能和效益的基礎。仔豬初生重越大,越好飼養,增重快,斷奶體重大。據試驗,斷奶體重大的肥育豬,在同樣飼養條件下,要比斷奶體重小縮短出欄期1-2個月。
科學選用飼料,在養豬生產中,飼料成本占養豬總成本的70%以上,養豬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科學選擇飼料。有些養豬戶由于對飼料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在選購飼料上存在一些誤區,影響了養豬的效益。首先要避開選料誤區,通過對比,看料肉比等,選擇優質高效飼料。選用預混料或濃縮料時,須按配方配好原料,切忌隨意抓放,這樣才能滿足豬的營養需要。要按豬的不同生理階段用料(乳豬、小豬、中豬、 大豬、公豬、母豬各有自己的飼養標準) ,否則會造成飼料浪費或豬生長不良。仔豬要“抓三食”“過三關”。抓乳食,過好生長關;抓開食,過好補料關;抓旺食,過好斷乳關。仔豬切勿喂得過飽,防止精料過多,否則會造成拉稀和誘發水腫病。不要突然換料,要把原來的料和新料摻和喂,逐漸減少原來的料,并增加新料,經過 5~7天完成換料過程。豬料中粗纖維不能過多,適當搭配青綠飼料,防止飼料單一,以免造成營養不足和營養不全 。飼喂采取“四定一改”。即定飼喂次數,定飼喂時間,定飼喂量,定飼養標準,改濕拌料為干粉料喂豬。仔豬日喂5-6次,中豬4-5次,大豬3次。飼喂時間,每天要相對固定。飼料喂量,每次要保持均衡。給充足潔凈的飲水。才能保證育肥豬具有旺盛的代謝能力。
對于疾病要以預防為主,防病治病。豬病種類多而病因復雜,但第一死因仍然是傳染病,尤其是豬瘟、豬丹毒、豬肺疫、豬副傷寒、大腸桿菌病等。我們應該堅持“消毒為上,預防為先,防治并舉”的原則,豬場至少每7天帶豬消毒 1 次,適時注射疫苗,一旦發現病豬,立即隔離治療。在注重傳染病的同時,也要警惕消耗性疾病,因為他會給養豬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如寄生蟲、喘氣病、疥癬等。對于新進的仔豬,進圈8~10天最好在飼料中拌入驅蟲藥進行驅蟲,在其體重達60~70千克時,再驅蟲1次即可。
精心管理,合理飼養。豬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干凈通風等條件下,科學選用飼料,豬才能充分發揮其性能,提高飼料轉化率。否則就會造成豬的應激、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增加發病率和死亡率,造成巨大損失。舍溫、濕度過高,會導致豬采食量減少,日增重下降。溫度過低,則熱能消耗大,采食量多,飼料報酬低。豬舍溫度應控制在小豬20-30℃,成豬15-20℃,濕度為50-55%。初生仔豬要注意輔助吮乳,幫助其固定乳頭。一般來說,弱小豬放在前中段乳頭,比較強壯的小豬放在后段乳頭。仔豬要及早補料,同時注意“少食多餐”,防止腹瀉。合理的飼養密度。以每頭肉豬占用0.8-1平方米為宜。3-4月齡每頭肉豬占0.6平方米,4-6月齡占0.8平方米,7-8月齡占1平方米。夏季每頭豬占用1.1-1.2平方米,冬季占用0.9-1平方米即可。實行同窩原圈飼養。仔豬從出生到肥育出欄,實行同窩原圈飼養法,比斷奶后移圈混養法效果好。由于減少了應激刺激,可提高日增重7-8% ,且還能縮短肥育出欄期20-30天。
早補鐵。仔豬剛出生后,每天需要攝入7毫克鐵,而從母乳中只能獲取1毫克鐵。如仔豬肌注1毫升血鐵素,效果較佳。
早去勢。去勢日齡越早,對仔豬造成的應激影響越低。采用20-25日齡去勢,比60日齡斷奶后才去勢,日增重提高5-6%,出欄期縮短15-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