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走進樟樹市華林生豬養殖場,感覺這里和印象中的豬場有很大不同:一頭頭良種豬在鋪滿谷殼、鋸末的豬欄里拱來拱去,個個皮毛光亮,整間豬舍幾乎看不到豬糞。
“臟東西”哪去了?“這要多虧這層由谷殼、鋸末鋪成的‘床墊’。”養殖場場長吳桂華解釋說:“這是當前最流行的生物發酵床養殖技術,生豬的排泄物與發酵床充分混合后,微生物菌把排泄物中的有機物質發酵轉化,從而實現無污染、零排放。”
“去年全市外銷生豬80萬頭,有兩成是在發酵床上養出來的。”陪同采訪的市畜牧水產局局長鄒紹林補充道。
推行健康養殖模式養“生態豬”,這是樟樹市發展生豬產業的轉型之作。作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該市逐年擴大養殖規模,但養豬帶來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在洲上鄉中團村,村民廖國才回憶起村里當初的景象,止不住地搖頭:“豬場建在村里頭,豬糞、污水不是倒在池塘里,就是倒在道路邊。”村子里一年到頭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吃飯都要躲在帳篷里避蚊蠅。
轉變生豬養殖方式已成當務之急。“一方面,我們打破傳統分散的養殖模式,在村外開辟養殖小區,實現‘人畜分離’。另一方面,大力推廣‘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等立體種養模式,把豬糞、豬尿等變廢為寶。”鄒紹林說。目前,全市生豬養殖小區已發展至58個,區內圈養生豬占總量的八成以上,50頭以上的生豬大戶全部建有沼氣池。
除了嚴格控制養豬帶來的污染,樟樹市還把標準化理念貫穿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在該市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綠環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冬新指著墻上掛著的3本賬簿說:“要說健康養殖與傳統經驗養殖有啥不同,答案就在這里。”翻開賬簿,一本是生豬補欄、出欄、死亡、淘汰記錄,一本是飼料采購使用記錄,一本是生豬防疫情況記錄。
“可別小看了這3本賬簿,里面的文章可大了。”鄒紹林解釋:“我們要求每個小區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引進良種、統一供應飼料、統一獸醫防疫、統一檔案管理、統一技術服務。小區的種豬必須來自正規大型種豬場;每頭豬都必須建立‘戶口本’,納入小區檔案管理;小區統一使用優質全價飼料;我們還派出專門的技術員做養殖小區的技術后盾,為小區制定標準化養殖技術規程,養殖戶只要照章操作就行了,這樣就從源頭上控制了畜禽疫病的發生與傳播,保證了畜禽產品的質量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