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久久久久免费-久久久久毛片成人精品-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亚洲在线中文字幕2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章 » 疾病診治 » 其他 » 正文

動物皮蠅蛆病的綜合防控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2-18  作者:信風  瀏覽次數:670

皮蠅蛆病(HyPedermosis)是由雙翅目、皮蠅科、皮蠅屬幼蟲寄生于牛體內而引起的、對養牛業危害嚴重的一種國際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現已報道的病原分屬于10個屬中的39個種,常見的有牛皮蠅(H.bovis)、紋皮蠅(H.lineatum)和中華皮蠅(H.sinense),特異性的宿主為牛屬動物的黃牛、耗牛、蝙牛和水牛,但有時也可感染馬等其他家畜和人,而且能夠發育成熟。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動物消瘦、貧血、發育受阻、體重減輕、產肉產奶產絨產毛量下降、皮膚穿孔,感染強度高的可致動物死亡,人感染時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癥狀,鑒于本病對畜牧業的嚴重危害,世界上許多國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便啟動了皮蠅蛆病控制與撲滅行動,并將消滅皮蠅蛆病立法加以強制執行。皮蠅蛆病流行范圍廣,在北緯18一60度范圍內的55個國家都有本病的流行。然而有證據表明,在埃及和印度,由于牛皮蠅的生活習慣與當地的條件不相適應而使牛皮蠅逐漸消失。

我國牛皮蠅蛆病的地理分布主要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其中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5個省﹙區﹚的農牧區尤為嚴重,在流行區內,感染率達80%以上,嚴重感染地區高達98%-100%,特別是1~3歲的犢牛易感,4歲以上牛發病率降低。1.病原及生活史1.1病原現已報道的病原分屬于10個屬中的39個種,常見的有牛皮蠅(H.bovis)、紋皮蠅(H.lineatum)和中華皮蠅(H.sinense)。牛皮蠅成蠅較大,體長約為13—15毫米,形狀似蜂,胸、腹均較粗大,體上所被絨毛較厚而長,胸部的前部和后部的絨毛為淡黃色,中部的絨毛為黑色,腹部基段有長而厚的白色絨毛,中段有較短的黑毛,后部有鮮明的橙黃色長絨毛,翅是淡灰色。紋皮蠅成蟲體長約13毫米,體瘦長,頭前面被有淡黃色長絨毛。胸部的絨毛呈淡黃色,胸背部除有灰白色的絨毛外,還有4條光亮的黑色縱紋,紋上無毛。腹部前段為灰白色,中段為黑色,后段為橙黃色,翅呈褐色。中華皮蠅幼蟲特異性的感染高寒地區的耗牛,國內外學者根據成蟲形態學觀察普遍認為中華皮蠅是紋皮蠅的高山亞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皮蠅蛆病的研究工作者用形態學和蛋白質電泳的方法初步確定中華皮蠅為一獨立種,而非紋皮蠅的高山亞種,但國外對這一觀點尚未認同。1.2生活史牛皮蠅與紋皮蠅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屬于完全變態,整個發育過程須經卵、幼蟲(分三期)、蛹和成蟲四個階段。成蠅一般多在夏季晴朗炎熱無風的白天出現,飛翔交配后侵襲牛只產卵。成蠅不采食,在外界只能生活5~6天,雄蠅交配后死亡,雌蠅在牛毛上產卵后死亡。牛皮蠅產卵于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和體側的被毛上,蟲卵淡黃色、長圓形,后端有長柄附著于牛毛上。一根毛上只附著一個蟲卵,一生可產卵500~800個。紋皮蠅產卵于球節、前胸、前腿等處的被毛上,一根毛上可粘附數個至20個成排的蟲卵,—生產卵400~800個。卵經4~7天孵出呈黃白色半透明的第1期幼蟲,長約0.5mm,身體分節,密生小刺,前端有口鉤,后端有一對黑色圓點狀的后氣孔。幼蟲經毛囊鉆入皮下,牛皮蠅的幼蟲沿外圍神經的外膜組織移行到椎管硬膜外的脂肪組織中(腰骶部椎管中),在此停留約5個月,然后從椎間孔爬出,到腰背部(個別的到臀部、肩部)皮下,整個移行約從6月到次年的1月完成。紋皮蠅的幼蟲鉆入皮下后,沿疏松結締組織走向胸、腹腔后到達咽、食道、瘤胃周圍結締組織中,在食道粘膜下停留約5個月,然后移行到背部前端皮下,由食道粘膜下鉆出移行至背部皮下的幼蟲為第2期幼蟲,呈白色,長約3~13mm,整個移行約在5~12月份完成。2期幼蟲經第2次脫皮后變為第三期幼蟲,皮蠅三期幼蟲到達背部皮下后,皮膚表面呈現瘤狀隆起,皮蠅幼蟲在背部皮下停留2~3個月后,體積逐漸增大,顏色逐漸變深,隨后隆起處出現直徑約0.1~0.2mm的小孔,皮蠅幼蟲成熟后鉆出的方式是氣門孔向著皮膚孔,頭部向內,逆蠕動而出,因此俗稱其為“蹦蟲”。鉆出后幼蟲則通過向前蠕動或牛體運動而落地,落地后可緩慢蠕動,鉆入松土內經3~4天化蛹,蛹形狀同3期幼蟲,色變黑,外殼變硬,蛹期1~2個月,后羽化為成蠅。皮蠅幼蟲在牛體內寄生約10~11個月,整個發育過程需1年左右。2.皮蠅蛆病的危害寄生于動物皮下的皮蠅幼蟲有些在體內長距離的移行,如牛皮蠅、紋皮蠅、中華皮蠅、馴鹿腫皮蠅等;有些在體內只作短距離的移行,如山羊隧皮蠅;有些不移行,如印度山羊隧皮蠅。但最終都在動物皮下發育、蛻變成為成熟的三期幼蟲,在動物皮膚上穿孔,鉆出動物體。皮蠅幼蟲寄生于動物體內(最后階段移行至皮下)對動物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幼蟲初鉆入皮膚,引起皮膚痛癢、精神不安;幼蟲在體內移行,造成移行部組織損傷,特別是第三期幼蟲在背部皮下時,引起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和皮下組織炎,有時細菌繼發感染可化膿形成痰管,直到幼蟲走出,才開始痊愈;背部幼蟲寄生后,留有疤痕,影響皮革的價值;皮蠅幼蟲的毒素,損害動物的血液系統,可引起貧血。患畜消瘦、肉質降低,乳畜產乳量下降;個別患畜,幼蟲寄生于延腦或大腦,可引起神經癥狀,甚至造成死亡;偶而可見因皮蠅幼蟲引起變態反應,其原因是幼蟲的自然死亡或機械除蟲擠碎的幼蟲體液被吸收而致敏,當再次接觸該抗原時,即發生過敏反應,表現為麻疹,間或有眼瞼、結膜、陰唇、乳房的腫脹,流淚,呼吸加快等癥狀;成蟲雖不叮咬牛,但雌蠅飛翔產卵是可以引起牛不安,恐懼而使正常的生活和采食受到影響,日久牛只消瘦,有時出現“發狂”癥狀,即“跑蜂”,造成跌傷或孕畜流產;有些皮蠅幼蟲可以感染人,如牛皮蠅、紋皮蠅、鹿皮蠅,常有寄生于人體皮下、陰莖、肩部、腋部、腦部及眼球內的報道,從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據美國在1972年統計顯示,牛皮蠅蛆病對美國養牛業和牛產品加工業造成的年損失高達1.92億美元;奧地利在1965年統計,牛的皮蠅蛆病造成的年經濟損失達1億先令;1982年統計,意大利每年損失4.2千萬美元;根據英國農業部1978年的估計,牛皮蠅蛆病對英國畜牧業造成的年經濟損失是 1.3千萬英鎊;我國沒有全國范圍的統計數據,只有個別省份的不完全的統計數據,內蒙古由于牛皮蠅蛆病導致年經濟損失1.6千萬美元;甘肅省為1千萬美元;新疆和西藏為3千萬美元。3.臨床癥狀在牛皮蠅流行季節及有日照的暖和日子,在牛皮蠅流行的嚴重地區,仔細觀察有時可發現有追趕牛的成群牛皮蠅雌蠅圍著牛只飛翔產卵,牛只表現往往高舉尾巴,極度驚恐不安、振鼻、跳躍以及盲目地四處闊步奔跑,不但嚴重影響采食、休息、抓膘,因且易造成牛只傷亡或流產;或者常隱藏在掩蔽處或水坑中躲避蠅類,恐懼不安和不食,日久牛常變得消瘦。當牛皮蠅第一期幼蟲鉆入皮膚時,引起皮膚痛癢,精神不安,患部生痂;幼蟲寄生在食道時,可引起漿膜發炎;當幼蟲移行到牛背部皮下時,可引起皮下結締組織增生,最初可以摸到長圓形的硬結,過一段時間可以摸到瘤狀腫,繼而皮膚穿孔,局部感染后形成瘺管,損傷牛皮。嚴重感染時病牛消瘦,肉質降低,幼畜生長緩慢、貧血,母牛產乳量下降,役牛使役能力降低。偶有皮蠅幼蟲鉆入延腦或大腦腳,可引起神經癥狀,如后退、突然倒地、麻痹或暈厥等,重者可死亡。4.病理變化牛皮蠅第一期幼蟲鉆入皮膚時,引起皮疹,鉆通點疼痛、發炎和一般滲出黃色血清,幼蟲在深層組織內長期移行時造成移行各處組織的病理損傷;在移行期內可以在內臟表面和脊髓管內找到蟲體;當幼蟲移行蛻化為第三期幼蟲,到背部可發生在尾根到肩胛部和從背中線向下距離兩側約三分之一處的范圍內的皮下等處寄生時,幼蟲被結締組織包圍,可引起皮下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和發炎,由于第三期幼蟲的皮下寄生,在寄生部位發生瘤腫狀隆起和血腫或皮下蜂窩織炎的浸潤,皮膚稍微隆起,變為粗糙而凹凸不平,包囊或肉瘤堅硬并明顯地凸出于正常的皮膚之上,繼而皮膚穿孔,出現0.1—0.2毫米的小孔,常繼發細菌感染,化膿菌往往經皮孔侵入囊腔內引起化膿,在背部形成瘺管,瘺管常有膿液和漿液流出,直到成熟幼蟲蹦出落地后,瘺管依靠肉芽組織而逐漸愈合,形成結實的瘢痕組織;同時皮蠅幼蟲在牛體內移行和生活過程中分泌毒素對血液和血管壁有損害作用,能阻止血液凝固,溶解蛋白質,因而使病畜呈現貧血和稀血癥、患牛消瘦,肉的品質下降,幼畜生長緩慢,母畜泌乳量下降,役畜使役能力降低。在患牛椎管硬膜外的脂肪中由于牛皮蠅幼蟲及其分泌物的存在而引起結締組織分解、脂肪壞死和炎癥,有時炎癥蔓延到骨膜和骨,引起局部骨膜炎和骨髓炎,神經外膜和神經束膜可能受損害,在個別嚴重的病例,可能發生麻痹或其他神經障礙。5.診斷牛皮蠅傳統診斷技術是成熟的三期幼蟲出現于牛背部皮下時易于確診。最初可在患畜的背部皮膚上可以摸到長圓形的結節隆起,不久﹙經1—1.5個月﹚可以摸到瘤狀腫,瘤狀腫中間皮膚上有一小孔與外界相通,以后便可看到通向結締組織囊的瘺管道,周圍堆集著干涸的膿痂,擠壓并在其內找到牛皮蠅三期幼蟲。此外,患畜尸體剖檢時在皮下和脊椎管內分別可發現第三期和第一、二期幼蟲。同時也可結合當地牛皮蠅流行病學資料,包括當地流行季節和病畜來源等,對本病很容易確診,但對感染皮蠅幼蟲,還未發育成三期幼蟲的帶蟲牛不能采用常規方法確診;這些方法費時又費力,很難大規模的進行,而且即使已獲得調查數據,但為時已晚,在皮蠅的一個世代中對牛造成的危害已無法挽回。同時此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可造成對感染動物的漏檢,尤其對感染強度低和隱性感染的患畜,這樣將會導致低流行區的感染率在2~5年間又迅速回升。目前已建立對牛皮蠅蛆病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ELISA診斷方法。1970年,Boulard等用紋皮蠅一期幼蟲體粗提的膠原蛋白作為抗原,應用被動血凝試驗診斷牛皮蠅蛆病,從而建立了第一種用于診斷皮蠅蛆病的血清學方法。1977年,Boulard等用免疫電泳技術對人的牛皮蠅蛆病進行診斷,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不少的假陰性。由于ELISA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所以, ELISA一直被作為皮蠅蛆病的診斷方法在流行病學的調查和疾病的診斷中應用。但是由于粗制抗原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較低,從而影響皮蠅蛆病的診斷、檢測的高效率進行,為了提高檢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皮蠅蛆病的研究工作者不斷探索純化皮蠅抗原的方法以完善皮蠅蛆病的ELISA檢測方法;1994年Martinez一Moreno將用培養紋皮蠅一期幼蟲的方法獲得的分泌抗原用于ELISA中,結果發現其優于蟲體抗原。Boulard用ELISA和免疫印跡經過對階段特異性抗原和交叉反應的篩選發現皮蠅科的膠原蛋白酶HyPederminc與羊狂蠅及胃蠅、蜂、肝片吸蟲、捻轉血矛線蟲和邊蟲都沒有交叉反應,證明HypederminC可作為診斷皮蠅蛆病的理想抗原。Webste將競爭性ELISA用于牛皮蠅蛆病的檢測,證明在樣品的非特異性較強時,這種方法可作為間接ELISA的輔助方法用于皮蠅蛆病的檢測。casais在大腸桿菌體表達出重組的HyPoderminC并將其用于牛皮蠅蛆病的免疫診斷中,結果顯示特異性和敏感性分別為98.2%和55%。此后,Panadero和Boldbaatar也應用重組的Hypoaermine分別進行皮蠅蛆病的ELISA和 Westemblotting檢測試驗中,并與天然的HypoderminC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重組的和天然的HypederminC幾乎具有一樣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目前我國許多研究所都已研制成功牛皮蠅檢測試劑盒,臨床應用成效顯著。6.預防與治療根治皮蠅蛆病的例子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皮蠅蛆病防治的必要性和經濟上的高回報率,從而啟動了許多國家性及多國聯合防治皮蠅蛆病的計劃來控制和消滅皮蠅蛆病。但時至今日,全球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消滅了皮蠅蛆病,如英國、丹麥、瑞典、挪威等;因此大范圍的開展皮蠅蛆病的防治計劃是十分必要的。,免疫預防和化藥治療為皮蠅蛆病防治中常用的方法,二者各有利弊;化藥治療用時短,見效快,作用明顯,但容易產生耐藥性,致使在防治其它種類的寄生蟲病時產生困難,要求不斷合成新藥來開展防治寄生蟲病,同時由于藥物殘留,對環境造成相當嚴重的污染,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免疫預防見效慢,用時長,作用沒有化藥的明顯,重要的是現存的可用的疫苗抗原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能確實用到疫苗的生產中,然而在低感染狀態下,對動物進行逐步的凈化時,應用免疫預防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總而言之,在消滅皮蠅蛆病的計劃中,兩種方法的配合使用對控制皮蠅蛆病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多國、多地區聯合進行皮蠅蛆病撲滅行動是在全球消滅皮蠅蛆病的前提。6.1免疫預防1970年,Boulard最先從紋皮蠅一期幼蟲蟲體粗提膠原蛋白制成抗原,并用于動物免疫,抵抗皮蠅蛆病的感染。此后研究工作者不斷探索紋皮蠅幼蟲蟲體蛋白質的結構及其純化方法,并找到適合用于皮蠅蛆病的免疫診斷和預防用的絲氨酸蛋白酶H即ederminA、B和膠原蛋白酶HyPederminC三種抗原,并將其純化,測定氨基酸序列。當然,在尋找免疫抗原的同時,對免疫抵抗牛皮蠅蛆病的研究工作也一直沒有停止。最初用粗制的分泌型抗原和蟲體抗原免疫動物,發現可產生抗牛皮蠅蛆病的保護性抗體,動物背部的瘤包數比沒有免疫的動物少了50%。近年來,對皮蠅蛆病的免疫預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尋找一種能對致牛皮蠅蛆病的皮蠅都有免疫原性的免疫抗原,試驗發現,HyPederminC對牛皮蠅和紋皮蠅都有免疫原性,被免疫的動物產生對牛皮蠅和紋皮蠅感染都有保護性的抗體,而HyPederminB則不能產生。為了探明對牛皮蠅蛆病的免疫機理,研究者們開展了細致的工作,Faublee、Eyre和Pruett研究發現自然和人工感染牛皮蠅蛆病的小牛都可對牛皮蠅和紋皮蠅幼蟲蟲體抗原產生皮膚過敏反應,研究表明補體系統參與了牛皮蠅蛆病的免疫應答,并發現用HyPoderminA和HyPederminc免疫動物都能刺激T、B淋巴細胞參與免疫應答,而且可產生IL一2,從而表明牛皮蠅蛆病免疫應答中既存在體液免疫又有細胞免疫。總而言之,通過研究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對皮蠅蛆病的免疫機制己有了基本的認識,而且找到一些可用于免疫預防的準疫苗抗原,在不久的將來會大規模的用于皮蠅蛆病的免疫防治中。6.2化學藥物治療在近40年的防治歷史過程中,防治藥物的發展經歷了從六六六、敵百蟲、敵敵畏、樂果、亞胺硫磷、蠅毒磷、皮蠅磷、魚藤酮、倍硫磷、等有機氯和有機磷制劑,擬除蟲菊酯,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等大環類脂類藥物幾個階段,藥物劑型從開始的淋澆、涂抹、口服、注射、發展到澆潑劑和新型澆潑劑等階段,防治對象的發展經歷了成蠅到寄生在牛背部的III期幼蟲和移行期的I、II期幼蟲。6.2.1第一代殺蟲劑從某種意義上說,農藥是從殺蟲劑開始的,由于蟲害的侵襲,影響農作物收成,殺蟲劑便應運而生,主要是以自然界已有礦石和植物為主配制而成的,最有名的就是石灰硫磺合劑及玻爾多液(硫酸銅加石灰水),這類殺蟲劑曾挽救過歐洲一大批葡萄果園。6.2.2第二代殺蟲劑人們對第一代殺蟲劑并不滿意,首先自然界的原料有限,配方有限;其次,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939年,瑞士的一位醫生米勒(。PMOller)向化學家呼吁,能否人工合成一些化學物質,專門用來殺滅害蟲,這個建議竟成了化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導致了合成農藥的出現。6.2.2.1有機氯化合物。首先推出的是DDT,因為這種商品最初被命名為二氯一二苯一三氯乙烷,在英語中,二、二、三分別為D,Di,Tri,于是簡稱為DDT。這種化合物在1804年由德國的齊德勒(EZeidler)合成出來并發現了殺蟲活性。DDT的使用曾平息了歐洲的一場大瘟疫,但DDT的大量使用,導致了昆蟲對DDT的抗藥性,且這種抗藥性會遺傳,這迫使人們加大劑量,于是惡性循環,嚴重污染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這種有機氯農藥也就不得不被淘汰。6.2.2.2有機磷農藥。有機磷農藥比有機氯農藥有更高的殺蟲活性,這就促使化學家們推出了更多的有機磷農藥,如1605、1059、甲胺麟等,這類化合物臨床用量大,同時這類農藥對人和牲畜的毒性也極高,如:敵敵畏為50~80mg/kg;1605為4~13 mg/kg;1059為2~3 mg/kg;甲胺麟為20~30 mg/kg,為安全起見,化學家提出了合成農藥所必須遵循的八字方針,即低毒、高效、廣譜、價廉。我國也于八十年代開始應用這些殺蟲藥開展牛皮蠅蛆病的防治工作。1954一1956年間王奉先等用牛蠅凈、蠅敵合劑(60一70mg/Kg體重)、敵百蟲(100一150mg/Kg體重),經過一系列防治耗牛皮蠅蛆病的實驗后,得出在9一10月牛背部一次性潑淋藥物后,防治效果顯著,此法容易掌握,不需要抓牛,減輕牧民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適合牧區使用。袁正樸等1985一1992年間,先后用倍硫磷注射液(0.5ml/Kg體重)、倍硫磷背潑制劑(5一7mg/Kg體重)、亞胺硫磷背潑制劑(30mg/Kg體重)幾種藥物防治牛皮蠅蛆病,療效顯著。它們的驅凈率分別達到79.70%、9223%、89.89%。但這些殺蟲劑都是高殘留量藥物,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由于對人畜有太大的毒性,以及昆蟲對這類農藥的抗藥性,有機磷農藥和有機氯農藥一樣,也正在被逐步淘汰,人們期待著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農藥。6.2.2.3擬除蟲菊酯。印度有一種菊花,稱為除蟲菊。因為這種花在開花期間,沒有任何蟲子敢停留其上;經多年的研究,科學家確定了其中有一種稱作除蟲菊酯的化學物質,具有除蟲活性;盡管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比較復雜,但化學家們還是模擬合成出了這種物質,由于不可能合成出完全一致的東西,所以稱為擬除蟲菊酯,這種化合物既有殺蟲活性,對人和牲畜也安全,至此人們終于找到了一種理想的殺蟲農藥。目前,大家普遍使用的噴灑殺蟲劑以及電蚊香等的有效成分都是它。6.2.2.4大環類脂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新型低殘留量的大環內醋類驅蟲藥出現,如阿維菌素,伊微菌素和它們的一些衍生物,完全改變了化藥防治的面貌。袁正樸等用害獲滅牛用注射液(200ug/Kg體重)進行皮蠅蛆病的防治,對皮蠅一、二、三期幼蟲的驅凈率為99.63一100%。李林川等用滅蟲丁(主要的成分是Ivermeetin)治療本病,對牛紋皮蠅幼蟲的驅凈率為90.3%。并且‘微量’治療的概念被引進到皮蠅蛆病的防治中后,毫無疑問,應用常規劑量的伊微菌素和阿維菌素治療皮蠅蛆病,其費用明顯高于有機磷制劑(治療一頭牛所用藥物成本為:伊微菌素大約需要2.20元,阿維菌素為1.50元,倍硫磷為0.08元) ,因此研究者想用降低用藥量的方法來降低成本而使其適用于發展中國家,Drummond證明0.2ug/kg體重的伊維菌素就能殺死全部的一期幼蟲(常用量為 200ug/kg體重)。此后,Argente和Hillion與Charbon和pfister等做了關于微量伊維菌素治療牛皮蠅蛆病的田間試驗,他們的試驗結果表明,用廠家推薦劑量的1/60到1/100都能有效的防治該病。馬米玲等在2000一2001年在甘肅省用微劑量(1 ug/kg體重、5 ug/kg體重和10 ug/kg體重)治療放牧的耗牛,發現用 1 ug/kg體重體重的劑量完全可以防治牛皮蠅蛆病,并建議在開展大規模的牛皮蠅蛆病的防治工作時使用2ug/kg體重的劑量,以免出現因注射器的不準確等原因而引起治療牛體內的幼蟲沒有被殺死的事故出現。羅建勛等分別用注射劑和澆潑劑在甘肅省張家川縣在黃牛體開展治療試驗,發現用12.5 ug/kg體重的注射劑和25 ug/kg體重的澆潑劑都可以100%的防治牛皮蠅蛆病。從此兩項試驗表明,在治療皮蠅蛆病時,黃牛和耗牛的用藥劑量存在差別。雖然這種微量法在牛皮蠅蛆病的防治中能有效的降低成本,而且又能有效的殺滅皮蠅幼蟲,在理論上又對皮蠅幼蟲不易產生抗藥性,但是很有可能易引起牛體內的其它寄生蟲產生藥物抗性,從而導致在用伊微菌素防治牛的其它寄生蟲病時產生治療失敗。6.2.3第三代殺蟲劑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要求殺蟲劑無污染、安全以及能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系統相容。殺蟲劑不僅要求有效地控制害蟲,而且更注重生物合理性或環境和諧性,日趨強調對害蟲的種群進行控制和調節,而不是“殺死”。這就要求新開發的殺蟲劑必須首先考慮的是與環境友好、相容,其次是生物活性;要求新殺蟲劑具有如下特點:安全性高、生物活性高、選擇性高效,無公害、低殘留、使用方便且成本低。6.2.3.1神經肽酶抑制劑或昆蟲生長調節劑這類藥劑作用靶標是昆蟲所特有的蛻皮、變態發育過程中的一些神經肽或者這些肽類形成或降解過程所需的酶,因而具有很高的選擇性。昆蟲生長發育抑制劑滿足了安全、高效、對人類和天敵以及環境友好等特點,其作用特點主要是干擾、破壞昆蟲的正常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使昆蟲緩慢致死,故又稱為“緩效型”殺蟲劑。昆蟲生長抑制劑主要包括:幾丁質抑制劑、保幼激素類似物和非甾類蛻皮激素拮抗物等。6.2.3.2保幼激素類似物保幼激素類似物是指以昆蟲體內保幼激素為先導化合物開發的具有保幼激素活性的化合物;主要有:氨基甲酸酯類、苯醚類化合物和噠嗪酮類化合物,氨基甲酸酯類,能抑制蟲卵的發育、幼蟲的蛻皮和成蟲的羽化,可有效地防治多種鱗翅目害蟲、倉儲害蟲和衛生害蟲;苯醚類化合物,能抑制幼蟲的發育,在我國登記的有日本住友公司生產的滅幼寶,用于防治蚊、蠅、蜚蠊等衛生害蟲,對蜚蠊有特效,用量少,持效期長,對作物環境安全;噠嗪酮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保幼激素類似物,能抑制胚胎發生,抑制昆蟲的發育、變態;另外屬于倍半萜的金合歡醇等有保幼激素活性,用于抑制昆蟲的變態和性成熟,即幼蟲不能成蛹,蛹不能成蛾,蛾不產卵,其十萬分之一濃度的水溶液即可阻止蚊的成蟲出現,對虱子也有致死作用。7.綜合防治策略7.1大力開展獸醫衛生宣傳動員,提高干部群眾認識在牛皮蠅流行的重災區宣傳牛皮蠅蛆病的嚴重危害性,使干部群眾清醒地認識到該病不但已對養牛業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也對經濟發展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畜產品加工、貿易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應將該病作為防治重點,將該病的防治工作納入政府行為,在流行區強制實施,采取綜合措施徹底消滅病原,逐步達到控制該病,以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確保養牛基地建設順利進行。7.2開展多點無償防治示范推廣,使群眾認識該病可防可治由政府撥付一定的防治經費,以村或牧點為單位,隔離牛群,采用最佳的時間,最佳的藥物,無償示范推廣防治的新技術、新藥物,使群眾親眼目睹防治效果,從而積極配合。7.3加大疫病檢疫、普查力度,重視疫情報告制度在疫病防制中,只有加大定期或不定期的疫病普查及日常動物檢疫工作,并及時上報疫情動態,由政府和獸醫主管部門適時作出防制計劃和防治辦法,能夠在最快的時間,最小的范圍控制疫病蔓延,不但對重大疫病的防制意義重大,而且對危害嚴重的寄生蟲病也具有重大意義。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治工作7.4以最佳的時間、最佳的藥物、最佳的劑量進行防治于每年9—10月份采用1%伊維菌素皮下注射每頭牛每次用0.5ml,3—7月份采用0.5%伊維菌素皮膚澆潑劑每頭牛每次用2ml,便能完全防治牛皮蠅蛆病,高效殺滅胃腸道線蟲,不僅可使藥量和治療成本大幅下降,而且可避免藥物在動物體內的蓄積。在牛皮蠅防治工作中,要有所側重,重點做好犢牛、幼年牛及育齡母畜的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該病,減少經濟損失。7.5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徹底消滅病原體由于牛皮蠅的發育屬完全變態,都要經過卵、幼蟲、蛹及成蟲4個階段,整個發育過程大約需時一年,而且感染途徑非常清晰而具有規律性,因此采用綜合防治措施,阻斷牛皮蠅的生活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防制效果。一方面,要在最佳的時間采用最佳的藥物皮下注射消滅寄生于牛體內的第二期幼蟲;采用最佳的皮膚澆潑劑或手工擠出法消滅發育成熟的第三期幼蟲,切斷幼蟲變為成蟲而繼續傳播的途徑;在成蠅活動期,對牛活動場所定期用滅蠅劑噴霧,或用4-5%滴滴涕對牛體噴灑,每隔10天噴灑一次,可殺死產卵的成蟲,也可采用萬分之一的溴氰菊酯牛體每隔20天噴灑一次,殺滅成蠅和尚未鉆入牛體的幼蟲。

另一方面,最關鍵的是在第三期幼蟲落地的1—2個月內,要及時清理牛長期活動場地的糞便、污物并保持環境衛生,防止牛皮蠅蛹的形成和進一步發育為成蠅。7.6依靠鄉村獸醫防治網絡,按時統一防治由于牛飼養量大,主要以放牧為主,牛分散難集中,牛皮蠅防治工作量大面寬,而且根據牛皮蠅的發育史必須要在一年時間內,在特定的季節和時間內做到一畜不漏進行防治。

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流行區做到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全面進行防治工作,鄉村獸醫防治網絡將會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7.7落實“雙軌”目標管理責任制在行政方面,由鄉村政府統一部署、統一協調,組織領導,向千家萬戶養牛戶統籌必需的防治經費,確保防治藥物和防治人員報酬,同時以行政手段嚴格促使養殖戶養成自覺防治疫病的意識;在業務方面,由獸醫防治部門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防治計劃,使防治工作有條不紊、善始善終,保證防治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文章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版權隱私 | 付款方式 | 免責申明 | 聯系方式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豫ICP備18020244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鄄城县| 汤阴县| 横山县| 古田县| 濉溪县| 岫岩| 乌拉特前旗| 新疆| 邹平县| 台湾省| 北宁市| 繁峙县| 出国| 米泉市| 清苑县| 体育| 扬州市| 青田县| 库车县| 长宁区| 伊吾县| 沂源县| 克拉玛依市| 海南省| 潞城市| 丹凤县| 银川市| 巴塘县| 临武县| 宁武县| 措勤县| 察隅县| 西华县| 平遥县| 眉山市| 新营市| 武功县| 吉首市| 东山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