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養豬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全封閉的飼養管理模式下,豬胃潰瘍已成為嚴重危害養豬生產的一種常發病,其發病率僅次于常見傳染病。病情輕者影響豬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而使其生長發育受到很大限制,進而導致飼料報酬顯著降低;病情重者直接因潰瘍導致胃穿孔而引起急性死亡。
2011年8月,筆者接診一起育肥豬發生胃潰瘍的特殊病例。現將該病的詳細診療經過予以介紹,并結合病例對豬胃潰瘍進行專題探討,以便與廣大養豬者共同交流。1病情介紹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劉某,經營的規模化豬場集約化程度較高,共有繁殖母豬120余頭,均采取自繁自養養殖模式。其中,母豬采取高床產仔育幼;仔豬10日齡補飼,28日齡斷奶,斷奶后一直到育肥上市均采取自行配制全價料的全封閉飼養模式。因該場生物安全措施較好且防疫程序科學,平時豬場疫情很少,年出欄育肥豬2000余頭。2011年7月中旬以來,該豬場不斷發生育肥豬的突然死亡,且在不同豬舍中呈散發式,每日死亡育肥豬2-3頭;死亡豬體重多集中于 60-75kg。筆者先后到該豬場出診2次,詳細了解該場養殖模式,對豬群和病死豬分別進行了臨床檢查和剖檢。2次出診均發現,豬群無異常,個別豬偶爾出現食欲不振,精神差,體溫正常,但此類豬多伴有嘔吐現象;死亡豬生前唯一明顯的癥狀是排出醬油色稀糞,氣味腥臭,伴有嘔吐且嘔吐物中多為混有血液的食糜;其他癥狀均不明顯,很難察覺。
死亡豬體通常膘情很好,多呈猝死癥;且死后豬皮膚蒼白,個別豬從口鼻流出少量的血樣泡沫。剖檢死豬發現血液稀薄、肌肉色淡、質地柔軟,似“水煮肉”樣。典型病變為胃潰瘍,表現為胃賁門區出現大小不等、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潰瘍面呈棕色,發生龜裂,同時胃底區大面積出血。個別死豬胃黏膜增生而肥厚。胃腔及十二指腸內充滿由食糜與血液混合的醬油色粘稠液體。其他臟器均無明顯病變。2診斷與治療通過對該豬場環境、飼養管理模式情況調查及臨床檢查與病死豬剖檢,診斷該病為胃潰瘍。經對養豬戶進行詳細問診后得知,該場為節省成本于6月下旬將本地玉米更換為東北玉米,在原來配方中添加了5%次粉,其他組份與原配方一致。隨機抽取發病豬采食的全價顆粒料進行了微量元素Se的測定,發現Se的含量為0.06mg/kg 飼料,顯著低于育肥豬Se的標準需要量(0.1-0.15mg/kg飼料)。此外,詳細檢查制備好的顆粒飼料,發現顆粒大小存在異常。問診得知,養豬戶因東北玉米種皮較厚,特意將飼料制粒度進行了調整,比調整配方前有所減小。綜合上述病情及問診結果,該豬場發生的胃潰瘍是因換料應激所致。據豬e網網友了解到針對該病例,首先采取如下綜合防治方案,治療原則是消除豬群中的應激因素、中和胃酸以保護胃黏膜。
①為提高群體抗應激能力,同時緩解胃黏膜潰瘍面出血,采取了中草藥治療:將白芨80g、仙鶴草80g、黃芪50g、白芍50g、烏藥50g、元胡50g、山楂30g、麥芽30g、酸棗仁40g、甘草40g混合水煎 2次,濃縮藥液成3000mL,濕拌料50kg,全天飼喂且當日喂完,全群連續飼喂5d。
②對于個別精神不佳、拉醬油色稀糞且伴有嘔吐癥狀的病豬,在喂料前將3g鞣酸蛋白與5g氧化鎂制成混合物,一次投服,每日3次;同時肌肉注射止血敏20mL+維生素C10mL+阿莫西林1g,每日1次,連續注射5d。
③將配方中次粉去掉,另加3%青干草粉,同時在飼料中添加亞硒酸鈉-VE預混劑,使全價飼料中硒含量達到0.15mg/kg飼料;同時全價料在制粒時,將顆粒度控制于600μm以上,避免粉碎過細。經采取上述措施后2d,豬群中無死亡病豬,且原來精神較差的病豬逐漸痊愈。綜合治療后5d,全群康復,采食量大幅度升高,全群生長速度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