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雞養殖模式使雞的活動空間擴大,雞群得到充分的運動,因此散養雞十分活潑,切羽毛比圈養的雞有光澤,肉味也要比圈養雞鮮嫩,可謂是外形美,品質高。凡是總有利弊,就散養雞目前的養殖情況上來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最為普遍的就是散養雞雛雞成活率不高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提高散養雞成活率,我們就必須先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造成成活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原因還得從雞的生長環境和雞體本省的抵抗力兩方面來找。根據散養雞養殖戶的經驗,散養雞在0~30日齡期間,由于環境、溫度、飼養等原因,死亡率、發病率較高,總結為以下兩點:
1、散養雞養殖場的基礎設施差:養殖的最根本原理是為養殖對象創造一個最適合的生活環境,進行集體繁殖集中生長,然后產生經濟利益。但是由于部分養殖場的基礎設施建較差,很難到達到適合雞生長的各種指標,如溫度、通風,導致雞無法適應生長環境而患病、最終死亡。如氣溫過低雞患白痢病,通風差廢氣含量過高易得支氣管炎等。特別是對于雛雞來說更是降低了它的成活率。初出殼雛雞個體小、嬌嫩、絨毛短,保溫能力低,調節體溫機能也還不完善,直到3-4周齡,才逐漸完備。因此,搞好防寒保溫,調節適宜的溫、濕度,是養好小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育雛合適的溫度、濕度如下表:周齡 溫度 (白天) 溫度 (晚上) 相對濕度(%)1-2 32-28 34-30 65-603-4 28-26 30-28 65-555-6 26-23 28-25 557-8 23-20 25-22 558周齡以上 20 22 552、散養雞養殖戶沒有建立起雞體堅強的抵抗力。
散養雞在養殖階段會被放養到山林、果林中,在這期間由于和外界接觸頻繁,患傳染病的幾率也會增大,做好防御工作,適當調整飼料中的營養配比,加大對散養雞的健康監督,可以提高散養雞的成活率。防疫措施也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散養雞的成活率。目前對散養雞沒有統一的免疫程序,而大多散養雞中死亡最多的是雛雞白痢桿菌病、甘保羅病(傳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禽流感等,通過集中育雛,防止白痢桿菌病的發生。
在30日齡前死亡率較高階段,農村散養雞免疫程序推薦如下:1日齡:馬立克氏病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3~9日齡:新支二聯苗或新支腎二聯苗每只2羽份,滴眼和鼻,或用新支油乳劑皮下注射,同時用新支或新支腎點鼻、點眼或飲水。10~14日齡:法氏囊弱毒疫苗每只2羽份,飲水或滴口。20日齡:新城疫Ⅱ系或Lasta或新支52疫苗每只2份,滴鼻眼或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