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由傳統農耕文化飲食習慣形成耗糧型為主的養殖業,每年要耗去糧食總產的四成;
另一方面,創新的秸稈優化多功能復合菌劑發酵技術,卻得不到主管部門的重視與倡導。
李毓堂
《中國科學報》2013年1月15日4版題為 《秸稈無須燒,生化好飼料》的報道,是件大事。
一直以來,我國由傳統農耕文化飲食習慣形成耗糧型為主的養殖業,每年要耗去糧食總產的四成(未來將達五成);同時,我國農作物每年產出七億多噸秸稈,如能轉化為優質飼料,就可大幅度替代飼用糧和減少依賴蛋白質飼料進口,化解人畜爭糧和秸稈焚燒污染問題。由于目前常用的秸稈氨化等技術,不能很好降解纖維素木質素和轉化無機氮,成品質量低,不適喂豬禽,難以派大用;因而,如何使秸稈變為優質飼料,就成為農業科技的一大難題。
由河北農大教授朱寶成領導的科研團隊,經多年潛心鉆研,在秸稈氨化基礎上加入多功能高密度復合微生物菌劑發酵,通過深化降解纖維素木質素與轉化無機氮,大幅增加揮發性脂肪酸能量物質、菌體真蛋白、多種益生菌及消化酶,使秸稈轉化為能量高、含粗蛋白12%以上、消化率強的優質飼料。除肥育牛羊外,用于豬禽養殖,不僅能節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糧食和蛋白質飼料,降低20%以上的養殖成本,還顯著提高畜禽品質,并減少廄舍空氣污染,可謂一舉多得。只可惜,這項技術雖已問世多年,但至今仍是“藏在深閨人未識”,只有個別學術團體在提倡。
目前的問題是:為利用好秸稈資源,2007年中央十部委曾組建秸稈利用統籌協調工作組,起草并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其中提出農用優先的原則。2011年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共同制定《“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其中對禁止焚燒秸稈、推進技術創新、保障政策措施等作出具體規定。然而,幾年來的實施情況并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各地秸稈焚燒屢禁不止,有的甚至造成人員傷亡、交通受阻;另一方面,創新的秸稈優化多功能復合菌劑發酵技術,卻得不到主管部門的重視與倡導。
對此,社會有識人士呼吁: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主管部門應以敏銳的科學視野,認知倡導這一技術,早日列入《“十二五”實施方案》的創新技術推廣、重點示范區建設和產學研技術工程項目,在政策與資金上扶持其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筆者認為,秸稈草類多功能復合菌劑發酵優化飼料技術,具有菌劑效用好、密度大、成本低(發酵1噸秸草菌劑費50元)、效益高、(每噸秸草優化飼料可增值500元以上)、保質期長(三年以上)和操作簡便、應用面廣等特點。在應用中如再把飼養禽畜同糞便制沼供燃、沼渣肥田連結為三合一的循環系統,則又一舉實現了中央倡導秸稈優化用作“五料”中的“三料”(即優質飼料、肥料、燃料,其他為菌培基料和工業材料),功莫大焉!國家如能推廣普及這一綜合技術措施,在“十二五”期間將全國每年十億噸以上農作物秸稈和草類等資源的一半變為優質飼料,用于農牧區養殖業,定會對我國節糧興牧、環保節能、提高畜禽品質與增加農牧民收入,起到重大作用。錢學森大師在任中國科協主席時曾多次論及并致函筆者,提倡研發微生物工程技術,將秸稈、草類、林木枝葉等廢棄物轉化飼用,使我國優質飼料成十倍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