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河蟹養殖中的常見問題,提出以下對策供科技示范戶參考。
一、科學放養蟹苗數量。蟹苗的放養要依據池塘的環境條件、蟹苗的規格、養殖模式、餌料的多寡、養殖者的技術水平及經濟實力等多方面原因綜合考慮,一般放養量在800只左右,以一次放足為好。投放的方法:1、宜投放本地蟹苗。在當地就近培育的蟹種,已適應本地氣候,水質等環境習性,適應性強,成活率高。而經長途運輸的蟹種應激反應大,運輸成本高,易損傷。2、宜大規格健壯苗。農諺云:"好種出好苗"。優質苗種規格大而整齊,體色正常無斑點,外殼干凈無寄生蟲,活力大,附肢完整無傷殘等。3、宜早放。蟹苗以冬放為宜,此時氣溫低,蟹種活動能力弱,在捕撈、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不易損傷蟹體,放養后成活率高。蟹苗下塘后,能很快適應塘口新環境,開食早,生長快。同時延長了生長期,養成規格大。4、宜防病。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蟹種在下塘前用2%~4%食鹽水浸洗5~10分鐘后,或用高錳酸鉀等消毒劑對苗種消毒后再放入池塘內,以免寄生蟲和細菌等病害帶入池塘,增加后期的治療成本和難度。
二、種草降溫。水草種植面積以占池塘面積的40~60%為好。可選用苦草、伊樂藻、篙草、水花生和浮萍等水生植物。種植方法:在中間平灘上每隔1.5米間隔栽種苦草、伊樂藻等水草,因為不同的水草對水溫有不同的要求:苦草在高溫季節生長旺盛,伊樂藻在低溫時生長快速;四周環溝處可在蓄水放苗后移栽水花生、浮萍,并用竹竿固定在水面;池邊可間隔栽種篙草等挺水植物。水生植物不僅能降低水中氨氮、亞硝基態氮等有害物質,還能吸收水體中的N、P,避免水體富營養化,同時還能作河蟹的飼料。水草不僅可以凈化水質,為河蟹提供棲息、蛻殼場所;同時能吸附水體中的多余有機質及懸浮物,降低底層水體溫度,增加水體的透明度和溶解氧。池塘一般高溫季節平均水深保持在1.1~1.3米之間即可。
三、投足活螺螄數量
螺螄可以為河蟹生長提高豐富的活餌料,而且,螺螄對水質有較明顯的凈化作用。實踐證明,鮮活螺螄投放量應該在450千克/畝左右,考慮到密度,分為兩次投放,3 月份投放70%,9月份30%。
四、青泥苔的控制方法。1、蟹池在水草種植和蟹苗放養前干塘暴曬30天以上,以降低青苔的發生概率。2、在清塘時用1.5千克畝硫酸銅溶于水后遍澆池底及池坡,3~5天后再用100~150千克畝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潑灑,以中和硫酸銅。3、水草種植后施用尿素3~5克米3(10cm水深時,施用尿素0.2~0.4千克畝),一是促進水草生長,二是適度肥水,防止青苔的發生。4、施用發酵的有機肥有利于提高肥效和防止青苔的發生。用量為30~60千克畝(水劑)。5、若青苔已經大量發生時,除人工撈除外,在青苔集中區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潑灑在青泥苔上殺滅,3~5天后用5千克畝的生石灰潑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