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禽集約化、工廠化、規模化的發展,禽病的發生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改變,禽病種類不斷增多,癥狀和剖檢病變越來越不典型,診斷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獸醫人員應該有一雙“火眼金睛”,但“火眼金睛”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也不是短期就能練成的,必須依靠自己長久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以及不斷的思考,分析疾病新情況、新特點。禽病的診斷秘訣是什么?就是“既要看到樹木,又要看到森林”。而當前禽病的獸醫人員,在疾病診斷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原因在于只看到了一個點,而看不到面,以點概面治療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我接觸一些獸藥廠和飼料廠的技術人員,他們經常在現場奔波,也是最能了解當前禽病發展情況的人,但這些人多是半路出家,或者僅僅學了一年半載專業知識,很多基礎知識他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沒法給養殖戶正確的指導。在還沒有明確病因的情況下,一個人說是什么病,其他就人云亦云,很快傳得沸沸揚揚。像現在的臨床實踐中,一年四季只要看不準的病,很多獸醫就把他推到了禽流感上,誰讓流感病毒多變呢?但這也是目前無法改變的現狀,獸醫人員這樣的狀態很難讓他們的技術再提高一個檔次。
一 呼吸道病背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到冬季,雞場常見的就是呼吸道疾病,大多數技術人員去了都能看出來,也能給養殖戶講出來是由支原體、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引起的,但是在呼吸道疾病的背后,又是怎樣的情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給養殖戶用藥幾天后,雞群情況有所好轉,但過幾天后又復發,不能徹底治療,病情仍不斷發展。很多情況下,呼吸道疾病是養殖環境通風太差,疾病的發生大多因為管理上的漏洞,冬季需要保溫,雞舍通風減少,糞便排泄量大,不及時進行糞便清理,雞舍內產生的大量氨氣、硫化氫就會刺激雞群黏膜表面,造成黏膜表面纖毛脫落,這時,存在于氣管黏膜表面的支原體就會趁機而入,引發支原體感染,進一步發展,導致一些病毒病和大腸桿菌的繼發感染,從而使呼吸道癥狀表現更為復雜。這時候,僅僅靠藥物治療遠不能解決問題,必須解決好雞舍內通風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病也就相對好多了。我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將雞場呼吸道疾病較重的病雞帶到實驗室,未進行任何的治療,只給于飼料和飲水,而且在室內溫度很低的條件下,發病雞竟然存活下來,這充分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有這樣一句話:“養雞就是養空氣”就是這樣的道理。
二 缺乏問診
有的獸醫技術人員看病是這樣的,到了養雞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剪子就解剖,很熟練,然后就開始給養殖戶講是什么病,乍一看很像回事。其實是這樣嗎?這樣的診斷程序正確嗎?診斷疾病,連基本的問診都沒有,沒有問診何以能斷疾病,何以能看明白疾病?因此,看病前必須首先要了解病史,了解越多越有助于分析疾病和診斷疾病,要了解雞場詳細的生產記錄、吃料情況、飲水情況、精神狀況、免疫情況、發病情況、死亡情況、治療情況、用藥史等情況,據此才能更有利于診斷疾病。
三 既要看個體,也要看群體
雞是群養動物,患病時,有可能是零星個體發病,也可能是大群發病,要分清楚疾病是否有傳染性。個體發病后及時挑出,單獨冶療,不能依幾個個體的病雞而去判斷全群有什么病。比如,一個蛋雞場,在產蛋期間,出現了幾只如企鵝癥狀的病雞,肚子大、無精神、閉眼,剖檢后見輸卵管內儲存大量透明液體,雖然雞群中有幾只發病,但畢竟是個例,原因在于發病前期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后出現的后遺癥,已沒有太大的治療意義和價值,只能盡早淘汰。所以,看病要看大群,看共性問題。
四 尸檢后處理
不論是在剖檢臨床還是在實驗室診斷,對于發病禽,其尸體必須高壓處理、火化或經過其他處理,使其對實驗室人員或其他人員失去感染性。在處理帶有禽病原體強毒感染的尸體時,必須采取類似的措施,一般疾病診斷后,應將尸體深埋,防止病原擴散化。有些雞場到處亂扔死亡雞,或者解剖后隨地而放,造成病原擴散,這也是目前禽病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禽病診斷其實也沒有什么重要的秘訣,只要獸醫人員遵從科學規律,遵從診斷程序,盡力找出雞群中最為重要的、共性的問題,加上正確的實驗室診斷即可有效診斷當前生產中的一些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