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長沙鎮黃石村村民萬直高,把農作物秸稈粉碎作為羊的飼料,推行舍飼圈養方式,既破解了發展山羊規模化養殖飼草短缺的瓶頸,又可以緩解日益突出的農牧、林牧矛盾,嘗試出了一條畜牧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新路子萬直高原在福建開辦制鞋廠, 2010年初,他積極響應縣上關于返鄉創業的號召,回家鄉辦起了山羊養殖場。剛開始養羊,萬直高采用傳統放養方式,山羊長膘緩慢,飼養周期長,加上山羊喜歡啃食灌木樹枝,對生態也造成一定破壞。
特別是到了冬天,牧草枯萎,羊群缺少飼草掉膘,母羊流產多,羊羔成活率低,因病、凍死亡的事經常發生,一年下來去掉成本沒掙著什么錢,鬧個白忙活。為解決這一問題,他通過多次到廣西、湖北等地參觀學習后,決心更新自己的發展模式——秸稈養羊,探索舍飼圈養山羊新模式。2012年6月,他東拼西湊200萬元,在長沙鎮雙河村流轉土地60畝,從成都、簡陽、云陽等地購買了510只山羊,蓋起800多平方米的羊舍,在40多畝空地種植黑麥草、皇竹草等優質牧草。同時,購置鍘草機1臺、秸稈粉碎機2臺、推草車2輛,修建青儲池1000立方,開展飼草加工調制,推廣秸稈粉碎、青貯和微生物發酵技術,著手實踐利用秸稈圈養山羊。他把平時農民不要的玉米稈、豆稈、菜稈、紅苕藤之類的“糧食作物邊角料”收集起來,實施切短、壓扁、揉碎后,按照50%秸稈加50%混合精料組成秸稈日糧,再配上5%的青飼料和適量的秸稈纖維分解劑、粗飼料降解劑、健胃消食促長劑,由原來的牧養順利過渡到圈養,以往“滿山跑”的羊群,如今集中住在圈舍里,一日三餐實行“配送”。
目前,萬直高的存欄羊已發展到790只,且羊群的性格溫順、生長快、個體大、肉質好,成為外地羊販的搶手貨,預計到年底實現出欄800只,養羊純收入可達50萬元以上。通過近一年的實踐,萬直高切身感受到,與自然放牧養羊比,推行秸稈舍飼圈養山羊有許多優點:一是有利于發展規模化養羊。只要秸稈(飼草)有保證,采用舍飼法養羊比放牧飼養可多養2-3倍的羊,經濟效益也成倍增加,還可以實現廢棄物資的循環再生。二是便于科學管理。山羊采用精料補飼、統一驅蟲和注射疫苗等飼養管理措施,比放牧飼養更易于應用和推廣。三是避免“靠天養羊”的弊端。在人工圈養條件下,可據季節不同給羊群提供充足的料草,減少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避免那種“靠天養羊”的“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四是有利于生態農業建設。山羊放養改為圈養之后,養羊區域綠色植被不受任何損害,“一家養羊、十家罵娘”的狀況不復存在,可化解農-林-牧之間的矛盾,促進相互間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