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豬腹瀉原因與防治
在現代規模化養豬生產中,因諸多應激因素的影響,斷奶后保育仔豬腹瀉的發病率高達到30%,病死率達到10%~15%。發病后仔豬生長遲緩、死亡,給養豬生產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為降低斷奶后保育仔豬的發病率,提高仔豬日增重和飼料報酬,本文就仔豬斷奶后保育期間腹瀉的發生原因、預防和治療作一淺析,供同仁們參考。
1、斷奶后保育仔豬腹瀉的原因
1.1斷奶后母仔分離應激
斷奶后仔豬從分娩欄到保育欄,母仔分離,使仔豬失去了母豬的愛撫和保護,由依附母豬生活變成了仔豬獨自生活,斷奶后仔豬重新組群并窩,仔豬間相互爭斗撕咬,再加上溫度變化的應激而發生腹瀉。
1.2食物變化
斷奶前仔豬主要以母乳為主,采食飼料為輔,而斷奶后完全要從飼料中吸取營養。由于母乳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酪蛋白。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為主,不含淀粉和纖維。而斷奶后仔豬離開母乳,不能從母乳中獲得蛋白質,而是來源于飼料中的植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淀粉和多糖為主,不含乳糖,脂肪含量低,并在飼料中含有仔豬幾乎不能消化的粗纖維,因而使得仔豬發生腹瀉。
1.3消化機能不全
斷奶仔豬胃腸功能不健全,消化酶不足的應激。仔豬斷奶進入保育期,從吃母乳變成了以飼料為主,加上斷奶應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據資料表明,斷奶后1周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水平的1/3。使本來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響營養成份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導致腹瀉。
斷奶后,仔豬胃內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為小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病源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乳酸桿菌的生長受到抑制,形成了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
1.4免疫功能低
由于精神、環境、飼料等一系列應激反應,在斷奶后,使原本不健全的免疫系統此時又有所降低,降低了仔豬對疾病的抵抗力,致病性大腸桿菌和其它有害微生物容易侵入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生。
2、保育仔豬腹瀉的預防措施。
2.1加強飼養管理
仔豬在哺乳期間,應加強母仔豬的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溫度條件,提高仔豬斷奶重和仔豬的身體狀況。仔豬出生3d,肌肉注射性血素和0.2%的亞硒酸鈉各1ml,7d開始用蘭州正大"551"LP乳豬料或其它乳豬料誘食,使仔豬在斷奶前胃腸消化系統得到加強和健全,以適應斷奶后采食飼料,減少仔豬斷奶后腹瀉的發生。
2.2逐步斷奶
盡量采取斷奶時母仔白天分離,夜間合并,過2~3d,形成逐步斷奶的方式,斷奶時,先將母豬趕走,仔豬在原分娩床內留養3一5d,再后進行混群并仔,這樣就可降低仔豬思母的精神應激和環境改變的應激。
2.3配制斷奶仔豬飼料
在斷奶仔豬日糧中,蛋白質水平不能過高,粗蛋白質含量應控制在19%以內,改用生豌豆或大豆為熟豌豆或大豆,這樣不僅能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而且還能提高仔豬的日增重和飼料報酬。
在配制仔豬飼料時應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如:硒、鐵、銅、鋅等和抗生素如:土霉素、四環素、痢特靈等。
配制仔豬飼料,還應添加一些酸化劑,如1%左右的乳酸,1.8%左右的延胡索酸或2%左右的檸檬酸。這些酸化劑將對飼料起到酸化作用,有助于維持仔豬胃內酸度和腸道的高酸環境,激活蛋白酶原,抑制病源微生物有害菌的繁殖,防止仔豬腹瀉。
2.4圈舍消毒
在斷奶仔豬轉入保育舍前,必須對舍、欄飼槽等用具進行徹底清洗,再用3%燒堿溶液噴霧消毒,待1周再轉入斷奶仔豬。在保育舍內,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每周只少進行一次消毒。對仔豬豬體消毒要選用對皮膚無刺激或刺激性較少的消毒藥。
3、斷奶后保育仔豬腹瀉的治療
3.1藥物治療
有條件的豬場應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對癥治療,無條件的則用氯霉素,痢菌凈,痢特靈等藥物進行注射或灌服。
3.2補液治療
對于已經腹瀉時間較長的或已出現脫水癥狀的,則可用10%葡萄糖鹽水10ml,地塞米松2ml,10%Vc2ml,加入適量抗生素進行腹腔注射或用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葡萄糖20g加溫水1000m1的等滲溶液進行口服補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