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平養父母代肉種雞是利用公母雞自然交配,生產受精蛋,所以受精率的提高尤其重要。我在客戶服務過程中,發現父母代肉種雞的種蛋受精率在70%~90%之間,低受精率給養殖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和高額生產成本,在此提出個人的經驗探討,以期能夠有所幫助。
一 公雞生長發育特點
按照公雞生長發育的需要進行飼養管理。公雞生殖系統發育進展見表1。
二 公雞飼養管理要點
1 0~6周齡前的管理要點
公雞要有好的早期增重(特別在4周齡、5周齡和6周齡時)以確保良好的體型發育,4周齡、5周齡和6周齡的標準體重應作為最低的目標,但早期增重不易過大,公雞體重超標過多將嚴重影響今后的種蛋受精率。此階段生長發育將為公雞的發育奠定好的骨架和體型,尤其是公雞的脛骨與交配成功呈正相關。同周齡脛骨長的公雞受精率高(詳見表2)。因此在采食飼料量達到58~60克/天時,通過控制光照時間限制公雞采食量,且至少在前4周使用全價顆粒育雛料,飼料應該最好有19%蛋白和1.1%賴氨酸。體重必須達到標準體重,但要防止體重過大。
特別提請注意的是,盡管要求公雞早期的體重必須達標,但是公雞的體重超過標準太多同樣會導致種蛋孵化率降低,昕以應控制好體型,防止體型過大,體重達標即可。不同公雞體重情況下種蛋孵化率的對比見表3。
一般公雞在5~6日齡斷喙,斷喙只燙不切,斷喙后喙應該是÷個平面,建議請經驗豐富者來斷喙,斷喙工作對于公雞非常重要,否則影響公雞交配時固定母雞,導致交配失敗。正確的斷喙是上喙1/2,下喙1/2,斷完后是一個圓面,有利于公雞采食和固定母雞。
2 5~12周齡的體重控制
5~12周齡是公雞肌肉、肌腱組織和韌帶發育的關鍵時期,應保證標準體重漲幅。8周齡時,85%的骨架發育基本結束,此時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骨架,會趨于矮小肥胖,易沉積脂肪,產蛋后期體型會更差,直接影響交配的成功率。從1 O周齡起公雞的生殖器官開始發育,12周齡前生殖器官受到的損害都是不可逆轉的,因此,在此階段一般要求公雞充分的發育。
3 13~20周齡體重控制
此階段公雞的生殖系統開始發育,睪丸開始發育并產生精子,睪丸重量達到0.5~2克。15~20周齡期間的增重對公雞睪丸發育和第一次光照刺激的更應有重要的影響。從第1 6周起公雞睪丸發育速度開始加快,過度控料會對其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如果15周齡末公雞體重偏高,必須重新制定以后的體重標準,新標準在原標準之上與其平行。值得注意的是,16~20周齡發生熱應激和過度限飼,將嚴重影響公雞的精子數量。
4 21周齡至加光后2~3周的管理
加光后2~3周是公雞睪丸發育的最重要階段,睪丸可以發育到約25克。如果前期體重超標,此時試圖將體重超標的公雞帶回標準體重,會造成睪丸功能的完全停止,因此要求公雞體重高來高走。加光后2~3周的時段內,要確保公雞的充分發育,保證每周合適的體重漲幅。在18~23周齡過度限飼會對精子生產造成永久傷害,從而影響受精率。
5 公母混群
一般建議公母分開飼養,在21~23周齡公母混群。公母混群應該注以下事項:
(1)公母分開飼養
真正公母分開喂料,一般利用公雞的腿長和雞冠大且頭額較寬來同母雞分開飼喂,所以在公母混群時應逐漸讓公雞適應公雞料線。母雞料槽的防雞柵應該最好為6根鐵絲或者安裝PVc管,母雞的放棲柵高度65mm,寬度45mm,公雞料盤的高度45cm;或者公雞在混群時穿鼻棍。混群后一周內現場查看分飼效果,并在早上喂料時主動抓雞趕雞,直到27周齡時嚴格公母分飼。最好自始至終公母使用同一喂料器。
(2)公母混群的比例
無備用公雞欄時,6周齡公母比為14%~15%;12周齡公母比為12.5%~14%;20~22周齡時如果性成熟正常,公母比大概為10.5%;25周齡調整公母比例到8.0%~8.5%,相當于1:11 5~12.5。
有備用公雞欄時,20~22周齡時如果性成熟正常,公母比大概為7.0%的公雞;25周齡公母比例為5.0%~7.O%,相當于1:14.0~20.O。以后逐漸增加公雞,到產蛋高峰時公母比例調整為8.0%~8.5%,相當于1:11.5~12.5.
(3)公母混群的時間
務必錯開1 6~20周齡生殖系統發育最關鍵時期,否則對公雞的生殖系統發育傷害較大。一階段飼養:不早于6周齡、體重不小于1.O~1.2kg;或公母分飼到13~15周齡或者20~22周齡期間混群。二階段飼養:轉群前一周混群,在13~15周齡或20~22周齡轉群。如果母雞的發育較差較慢,建議公母混群時間往后推,防止公母雞的性成熟不同步,出現母雞不下地面,造成受精率低。
(4)公母混群的要求
晚上熄燈前混群,減少對母雞的應激和公雞的打斗,均勻放置舍內,淘汰多余公雞,公母雞同時加光(母雞需要達到加光的四項指標要求)。公雞性成熟過早或體重超過母雞太多也會造成母雞拒絕交配。建議將體重大的公雞與體重大的母雞相配,體重小的公雞與體重小的母雞相配,保證公雞和母雞的性成熟同步以及公母雞體重之間合適的差異。這對母雞接受公雞交配和交配的有效性都有幫助。在20~40周齡之間,公母雞體重的差異應該為700~800克,40周齡以后為800~1 100克(公雞比母雞重22%~26%)。
(5)公雞選種
公母混群時應對公雞選種,選種的標準是第二性征明顯:臉和冠的顏色、肉垂和冠的生長;外形特征:喙好、腿強壯且直、羽毛光亮、體型直立、胸肌發育良好、體重達標。尤其注意體重不達標的大雞和小雞不能混群,建議將體重較大的公雞轉至老齡雞群使用。
產蛋期也應該每周至少1~2次公雞選種,將不能做種用的有腿病或病弱殘雞及時淘汰,將雞冠白而小的公雞、肛門干而不紅潤的公雞及時挑至后備公雞欄補料,同時將發育較好的公雞對換至大群,防止濫竽充數,破壞整個群體的和諧氛圍和平衡。
6 產蛋期種公雞的料量
公雞在產蛋期沒有高峰料,公雞的體重和交配能力是確定料量的基礎。產蛋期沒有特殊情況,公雞料量不允許減少。生產后期(45周齡以后),公雞料量每3~4周增加0.5~1克,保證公雞體重漲幅10~20克/周。25~30周齡要密切監察公雞的體況。25~30周齡,公雞飼料量要有適度的漲幅,不能因為25周公雞體重超標就減少公雞的基礎料量(25~30周齡,公雞的基礎料量不能太低,30周齡料量達到128~130克/只)。
產蛋期,如果公雞體況不好(料量低),公雞會掉毛,體重反而會大,受精率就低。30周齡料量為128~130克/只、35周齡料量為133~135克、65周齡料量為135~140克。注意公雞不會因為過重而停止交配,而是由于停止交配而過重。如果發現公雞體重增長較快,有可能是因為公雞的飼料量不夠。因為如果公雞飼料攝入不足,那么交配能力就會降低,體重反而會增加。這種情況下,技術員會誤認為料量過大,就會安排減料,這樣就會影響受精率,使受精率降低。
三 產蛋后期受精率低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一般公雞在40周齡后受精率低,40周齡后公雞的睪丸開始萎縮,性功能逐漸退化,體重增加。應采取如下措施:
1 公雞體況估測
一定要加強公雞體況發育情況的監測,體重不是檢查公雞生產潛力的唯一指標。公雞身體形狀(與體型相關的胸肉形狀)更加重要。
對發育較差的公雞補料,等公雞發育好后再混入大群,確保每只公雞均能正常交配。在30周齡,保證公雞胸肉形狀介于2和3之間,在60周齡,則應該介于3~4之間。
2 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產蛋期喂料的管理,防止公母雞偷吃對方飼料,從上述分飼的要求去查漏補缺。杜絕出現能量轉換不合理,防止公雞交配能力低下,母雞停產抱窩等現象發生。
3 內部公雞交換
將同一群中不同雞舍或同一棟雞舍中不同欄的公雞互換25%~30%,不用引入新的公雞,同樣也能對交配活動起束4激作用。內部公雞交換和增加新公雞一樣,越早進行效果越好(45周齡以前)。在40周齡和48周齡兩次進行內部公雞交換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4 增加新公雞
加入新公雞的工作在受精率下降之前進行最有效,最好在40周齡左右的時候進行,55周齡以后增加公雞的做法并不經濟。通常在雞群的產蛋期間,增加1次新公雞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間隔8~10周再次增加新公雞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從生物安全方面考慮,要盡量做到新公雞來源于單一的健康雞群,在引入公雞前5~7天,要對新公雞雞群進行血清學檢測。檢查項目包括支原體、禽流感和沙門氏菌等;同時還要檢查是否有體外寄生蟲和一些表現出明顯病癥的疾病,如雞霍亂等。如果出現陽性或不能保證新公雞的健康,就要暫緩加入新公雞。
隨著當今社會用工成本越來越高,肉種雞平養將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平養公雞的飼養管理和最終的受精率提高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