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母牛綜合征,又稱牛的妊娠毒血癥或牛的脂肪肝病。其發病原因為母牛懷孕期間過度肥胖,常于分娩前(肉用母牛)或分娩后(乳用母牛)發生以厭食、抑郁、虛弱為特征的疾病,死亡率很高,與綿羊的妊娠毒血癥類似。因主要發生于肥胖母牛,故稱為肥胖母牛綜合征。之所以稱為綜合征,是由于本病由多種原因導致。乳牛常在分娩后,泌乳高峰期發病,有些牛群發病率達25%,死亡率達80%,肉牛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很高。
飼養因素:在泌乳后期或干乳期,能量物質攝入過多,如飼料中谷物或青貯玉米太多,致使妊娠后期肥胖,加上分娩、泌乳等應激作用可誘發本病。另外,如果飼草中混有較高量的有毒羽扇豆類飼草,可加速本病發生。
管理因素:應將妊娠后期母牛與正在泌乳的牛群分開飼養,并喂給不同的日糧(如干奶前期的低能量日糧),否則可促使本病發生。妊娠后期對偏胖母牛飼料中能量物質逐漸減少,以便發揮其自身調節功能,并能耐過產犢應激,常可減少或避免疾病發生。
另外,母牛懷雙胎,同時伴有缺鈣,或受多量內寄生蟲感染,可使發病幾率升高。
本病的發病機理為:分娩、泌乳等應激作用,使機體對能量需求劇增,如攝入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則可造成體脂動員,脂肪分解使游離脂肪酸大量增多,并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沉著,妨礙肝臟其它功能(如合成糖元、合成蛋白質)的發揮,致使體脂分解更劇,呈惡性循環狀態。另外,有毒羽扇豆、四氯化碳、四環素等可損傷肝細胞,蛋氨酸、絲氨酸缺乏可影響脂蛋白合成,膽堿缺乏可影響脂肪從肝臟向脂肪組織運送,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誘發脂肪肝生成,而妊娠期間太胖、分娩前后體脂消耗過多,肝細胞變性是構成脂肪肝綜合征的主要因素。
患畜通常表現為:異常肥胖,背脊展平,體況評分一般在4分或更高;產后幾天內呈現食欲下降,并逐漸停食。動物虛弱、躺臥、體內酮體增多、酮尿,但按酮病治療幾乎無效。牛群中常有真胃扭轉、前胃弛緩、胎衣不下、難產現象。部分牛還可出現神經癥狀,如舉頭,頭頸部肌肉震顫,最后昏迷,心動過速。耐過疾病的動物常有休情期延長,牛群中不孕癥比例增高。肥胖肉母牛于產犢前表現不安,易激動,運步不協調、粘著步,糞少而干,心動過速。脂肪肝現象于產犢前2個月發生時,患牛常有較長時期(10~14d)停食,精神抑郁,躺臥,糞稀少且臭,死亡率高,病程為10~14d,患畜最后昏迷并在安靜中死亡。
實驗室數據顯示:患病動物常有低鈣血癥(60~80mg/L),血清無機磷濃度升高達6.46mmol/L(200mg/L)。開始時呈低糖血癥,但后期呈高糖血癥。血液中酮體、谷草轉氨酶(GOT),鳥氨酰基轉移酶(OCT)和山梨醇脫氫酶(SDH)活性升高,明顯的酮尿和蛋白尿,白細胞總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