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多發生于7日齡內的仔豬,以1日齡~3日齡多見,7日齡以上很少發生,開始1頭~2頭發生,繼而全窩感染,發病率高,死亡率100%,特別是剛產的第2天就開始拉黃水的仔豬,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死亡率100%。因此,仔豬黃痢病是嚴重危害業的疾病,可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已阻礙了養豬業的發展。
仔豬因從臍血中得不到母源抗體,因而出生時沒有免疫力,僅靠初乳獲得母源抗體,初乳中的抗體在分娩時為100毫升中含20克,分娩后48小時下降到10克,以后逐漸減少。初乳中有抗蛋白分解酶,防止免疫球蛋白被分解,仔豬出生24小時~36小時,小腸有吸收大分仔蛋白的功能,不論免疫蛋白還是細菌。仔豬35日齡~40日齡胃蛋白酶才能表現出消化能力,2.5月齡~3.0月齡鹽酸濃度才能接近成年豬。
原理
動物在消化過程中,鹽酸具有下列作用:鹽酸進入小腸后,可以促進胰液、膽汁分泌和膽囊收縮;有一定的殺菌作用;致活胃蛋白原,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環境;使蛋白質膨脹變性,便于被胃蛋白酶消化。胃蛋白酶由主細胞產生,初分泌出來時為不活動狀態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在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裂出一些較小分仔的多肽,進而轉變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因此在酸性環境中(p小時值低于6)胃蛋白酶是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被致活和分解蛋白質的適宜環境的p小時值約為2,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質被分解。
仔豬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帶菌率高,據報道,對444頭腹瀉仔豬進行大腸桿菌的分離發現:1日齡~5日齡的分離率為53%,6日齡至斷乳的分離率為14%。該病傳染源主要是帶菌母豬及患病仔豬。仔豬出生后,通過吸吮乳頭或舔啃其他物體,環境中的致病性大腸桿菌經口進入消化道。由于初生幼畜胃腺發育尚不完善,胃液內胃酸缺乏,而且能使凝固的蛋白質分解為胨的胃蛋白酶含量也很少,加上有些仔豬缺乏初乳抗體的保護,從而使病原性大腸桿菌得以在腸道內定居、繁殖并分泌毒素,引起仔豬腹瀉,嚴重脫水、酸中毒而死亡。因此,如給仔豬飼喂一定量的稀鹽酸,增加其胃內酸度,改變腸道內pH值,可達到預防和治療該病的目的,同時還可促進仔豬本身胃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發育,增強抵抗胃腸道疾病的能力。
方法
將濃度為10%的鹽酸稀釋20倍配成0.5%稀鹽酸備用。預防:0周齡~1周齡,每次灌服0.5%稀鹽酸2毫升,每天2次,連喂1周,同時用0.5%稀鹽酸擦洗母豬乳頭及乳房皮膚。1周齡以后,劑量增至4毫升,可預混于飲水中。治療:0周齡~1周齡灌服0.5%稀鹽酸4毫升,胃蛋白酶0.2克,同時加服一定劑量的抗菌素,連用1周。日齡較大的,酌情加量。
結論
給妊娠母豬接種大腸桿菌多價菌,使初生仔豬及時吃到初乳,可獲得被動免疫;同時在初生仔豬腸道內盡快人為定植有益菌群以排斥致病菌,如給仔豬飼喂乳酸菌制劑,對該病的預防效果更好。
仔豬在哺乳期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胃液中鹽酸及胃蛋白酶的含量逐漸增加,到2月齡斷乳時,胃液酸度可接近成年豬水平。故使用本法對2月齡后的仔豬效果欠佳。日齡越小,效果越好。至于對1周齡以內仔豬飼喂稀鹽酸是否會影響其體內的酸堿平衡,有待進一步研究。
哺乳仔豬胃腺分泌功能尚不完善,給其飼喂稀鹽酸及胃蛋白酶可刺激胃液的分泌,促進胃腸道的發育,增強抵抗消化道疾病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仔豬提早開食補飼,促進仔豬的生長、發育。對仔豬斷奶成活率的提高和斷奶窩重的增加均有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