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是由豬瘟病毒(HC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近些年來,流行發生了較大變化,從頻發的大流行轉變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區散發性流行,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由典型轉為非典型,并出現了亞臨床感染、母豬繁殖障礙和新生仔豬先天性感染等。在加大免疫密度,超量、超前免疫,增加免疫次數的情況下,仍不能有效控制,這些現象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及獸醫行政管理、防疫部門的高度重視。
本文擬對近些年來豬瘟的流行特點以及研究現狀進行以下闡述。流行新特點非典型豬瘟 又叫溫和型豬瘟,發病率、病死率比典型豬瘟低,多發生于11周齡以下(特別是2-4周齡發病多,其次是5-11周齡),而且多呈散發或在局部地區的少數養豬場發生,流行速度緩慢。患豬體溫41℃左右,大多數腹下有輕度淤血或四肢下部發紺,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現干耳、干尾現象,甚至耳殼脫落。患豬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
少數病豬皮膚有出血點,有些有神經癥狀或腹瀉,病程較長。許多病豬抗生素治療無效。大多數病豬病理變化不太明顯,無豬瘟的典型病變。主要變化是:扁桃體充血,出血,化膿潰瘍;膽囊腫大,膽汁濃稠;胃底呈片狀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潰瘍;淋巴結腫大,多數見不到大理石樣的出血性病變;腎臟、膀胱出血不明顯,有的腎臟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點。繁殖障礙型豬瘟 主要發生于生產母豬,其本身呈隱性感染,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能通過垂直傳播危害下一代,導致胚胎死亡和仔豬的成活率下降。根據感染仔豬日齡的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帶毒母豬綜合癥 又叫豬瘟胎盤感染,感染隱性豬瘟的帶毒母豬,病毒能通過胎盤屏障傳給不同時期的胚胎,產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豬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顫、間歇性腹瀉;有的發生嘔吐和運動失調,皮膚出現出血斑塊,皮下水腫等癥狀。病仔豬常在2-3天內死亡,致死率很高。一般不發生水平傳播,發病率的高低與帶毒母豬的多寡有關。本病的剖檢病變與典型豬瘟有相似之處,但病變程度較輕。典型病變出現的概率較少,如在咽喉、腎、膀胱粘膜等處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點,淋巴結出血、充血和水腫,胃腸道有出血性炎癥。晚期侵襲性豬瘟 指感染隱性豬瘟的母豬所產的仔豬。
這種仔豬出生后的一段時期內表現健康,在哺乳期內生長良好,一旦斷奶后,仔豬即連續出現病狀。表現為體溫升高到41℃左右,厭食。特征性的癥狀是頑固性腹瀉,糞便由褐色變成黃色。后期由于肛門失禁,糞便沿著后腿淌下,惡臭異常。病豬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膚呈紫紅色淤血。治療無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終。剖檢的主要病變是胃腸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腸段有潰瘍,全身淋巴結水腫、充血和出血,僅有部分病豬的腎、膀胱粘膜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