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榆中的北山貢井林場的一片人工樹林里看到,2萬多只土雞追逐著,有的昂起脖子啼鳴不停,有的窩在樹叢中一動不動,更有“好事著”豎起雞冠和同伴爭斗著……這就是榆中縣一個借林養雞走“林禽共育”致富路的一個典型。
據了解,近兩年來借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榆中南北山農民在集體林、退耕還林地重點圈養或者放養家禽,不僅為當地林業生態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走新型致富路創造了絕佳的模式。張守雄,貢井鄉魯家溝人。他創建的榆中縣欣源綠色種植養殖產銷專業合作社正是“林禽共育”發展模式下的產物。他依靠老家貢井鄉雞冠梁的大片林地散養土雞已有多年。2011年,張守雄與榆中縣林業局合作,雙方按照“林禽共育”的發展思路,流轉土地4000多畝,開始大規模造林綠化,走“生態林+經濟林+養殖”的可持續種養結合模式之路。2012年,他的散養土雞養殖數量達2萬只,年利潤達到40萬元。在剛剛種植了130多畝核桃苗的林地里,張守雄仔細地查看著每一個樹苗的成活情況。他告訴記者,要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不僅將散養土雞的規模擴大,還要讓附近的幾座山頭披上綠裝,并帶動更多的當地群眾一起走上致富路。
2012年,他的合作社就吸納當地農民10多人來打工,支付勞務費用20多萬元。崖頭嶺村的白富民說,自己由于年歲大了,加上還要照顧家里的地,不能出外打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多虧了小張的合作社吸納了他,讓他在家門口就能打到工,既能掙到1萬多塊錢貼補家用,又能照顧好家里。林下養禽的“林禽”模式在榆中南北兩山地區讓百姓切切實實嘗到了致富的甜頭。隆興集團實業有限公司在通過流轉承包的50畝果園內放養大雁2萬余只;貢井鄉佐堤村村民劉吉倉在成立榆中吉倉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后,通過合作社發展散養雞項目,在退耕地散養土雞8000只,并帶動本村其他10余戶農戶散養土雞4000只。而通過北山土特產專銷部統一銷售,每只雞銷售價45元,總收入54萬元,純收入達10萬元。“從促進農民增收的戰略高度出發,鼓勵發展林下經濟是當前林業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從去年年底以來,我們已經積極編制了《榆中縣林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規劃從2012年至2015年,充分利用現有林地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生態旅游等多種形式的林下產業,全面推廣發展林下經濟,到2015年累計發展林下經濟面積達到6.2萬畝,創造產值5888萬元,新增就業崗位800人。”榆中縣林業局局長雍雅明對記者說。
據了解,榆中縣將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布局為南部二陰林下經濟建設區、中部川塬林下經濟建設區和北部干旱林下經濟建設區三個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建設區域。利用不同區域的自身特點,廣泛推廣林下高效種植養殖的各類模式,并努力提高產業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