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雞新城疫,俗稱雞瘟,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侵害雞和火雞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和高度毀滅性的疾病。臨床上表現為呼吸困難、下痢、神經癥狀、粘膜和漿膜出血,常呈敗血癥。病原本病的病原屬于副粘病毒,能在雞胚內迅速繁殖,也可在細胞上培養,引起細胞病理變化,使感染細胞形成空斑。病毒具有血凝素,可與紅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引起紅細胞凝集。分離的毒株,毒力大小各異,一般分為3種類型即低毒力型、中毒力型和強毒力型。毒株對不同組織表現出親嗜性,常見嗜內臟型和嗜肺腦型。大多數高強度毒株常常是嗜內臟型。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在血清學上雖然有些不同,但在交互免疫保護試驗上,未能證明有不同的毒型。病毒的抵抗力不強,容易被干燥、日光及腐敗殺死。但在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中,病毒可以生存很久。在掩埋的尸體和土壤中,能生存1個月。在室溫或高溫條件下,存活期較短。常用的消毒藥,如2%氫氧化鈉溶液、3%石炭酸溶液、1%臭藥水和1%來蘇兒等消毒藥液,3分鐘內都能殺死病毒。 流行病學:本病不分品種、年齡和性別,均可發生。
雞最易感,其次火雞、鵪鶉,鴿等亦可感染發病。鴨、鵝等水禽及麻雀、烏鴉等飛禽也可散布病毒。病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在其出現癥狀前24小時,即可由口、鼻分泌物和糞便中排出病毒,在癥狀消失后5~7天停止排毒。輕癥病雞和臨床健康的帶毒雞,也是危險的傳染源。病毒存在于病雞的所有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傳播途徑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污染的飼料、飲水、空氣和塵埃都可傳染本病,也有的通過眼結膜、創傷和交配而傳染,但最大的潛在散播者是人和器具。當雞抵抗力低時可使雞群80%以上的雞只感染發病,90%以上的病雞死亡和淘汰。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寒冷和氣候多變季節多發。各種年齡的雞都可發生,但30~50日齡的雞群多發,是本病的高發年齡段。臨床癥狀:潛伏期一般為2~7天,強毒力株在3天內引起癥狀,弱毒力株的潛伏期可能延長至2周以上。最急性病例病情發展很快,往往頭天晚上不見異常,次晨已經死亡。急性型病初體溫升高,可達44℃,食欲不振,精神萎頓,羽毛松亂,眼半閉或全閉似昏睡,冠和肉髯暗紅色,或黑紫色,嗉囊內充滿液體及氣體,口腔和鼻內分泌物增多,常有大量粘液由口流出,為了排除粘液而時時搖頭,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喉部常發出咯咯聲。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黃白色,有時混有血液,味惡臭。發病2~3天后可見有較多雞只死亡,死亡呈直線上升,有明顯的死亡高峰,大約10天左右雞只死亡呈緩慢下降,沒有很快死亡的雞常發生神經癥狀,包括翅、腿麻痹,站立不穩,將頭歪向一側而嘴向上等。病程為2~6天,死亡率達90%以上。發生亞急性或慢性病例,病情較緩,病雞咳嗽、喘息和減食,嚴重影響產蛋,常停產1~3周,大多沒有腹瀉和消化道出血的癥狀和病理變化。病雞常出現歪頸仰視等神經癥狀,也有的在受驚或搶食時突然倒地,抽搐,數分鐘后恢復正常。死亡率為5%~50%。在免疫雞群中,由于多種因素造成的群體免疫力不均衡而發生非典型性新城疫。育雛和育成階段發生時,首先表現的是呼吸癥狀,夜間可見雞群有明顯的呼吸聲音,有的雞表現呼吸困難,伸頸張口喘氣,病雞伴以神經癥狀出現時,食欲減退或拒食的雞只增多,病雞下痢,發病后2~3天,雞只死亡增加并與日劇增,大約在1周后死亡雞數量開始下降。成年產蛋雞發病,主要表現呼吸困難和少數雞只的神經癥狀,產蛋量明顯下降,鴿蛋、軟殼蛋增多,并有少量雞只死亡。各種年齡的火雞也可感染發病,但癥狀較輕且死亡率不高。鵪鶉感染新城疫病毒后,可能因生殖系統,特別是卵巢受到侵害而導致明顯的產蛋率下降,也有少數病鵪鶉呈現肢腿麻痹乃至癱瘓等神經癥狀,但死亡率一般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