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友(右)和同學們一道查看生豬喂養記錄。
7月7日,是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郭志友,在銅梁縣旺農飼料公司萬頭生豬綠色生態養殖基地蹲點調研的第四天。雖然干農活感覺辛苦,可郭志友卻樂此不疲。用郭志友自己的話說就是:"在實踐中涌現出了發明的靈感。""我主攻的專業是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可真正住在養豬場學習實踐還是第一次。"郭志友苦笑著告訴記者,把飼料調配出幾十種營養成分都難不倒他,可在養豬場每天"趕豬"的工作卻讓他犯了難。"養豬場的豬兒每天都要出售,我的工作就是把它們趕到車上。"郭志友說,趕豬上車說起來容易,其實這不僅是體力活兒,更是腦力活兒。為了幫郭博士"完成任務",養豬場的工作人員都來幫忙,可要把上百頭平均300斤的豬趕起來也不是輕松的事。"以前的老辦法是用鐵鉤子去掛豬的下巴,一個個的稱重,然后直接推進車里運輸,但這樣的辦法是不可取的。"郭志友介紹,用鉤子去鉤豬雖然方便,但是豬也會產生應激反應,導致豬肉品質下降。"應激反應有那么大的作用嗎?"記者半信半疑。"可別小看這樣的反應,在國外這可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郭志友說,為了改善肉質,國內現代化的飼養場都是采取驅趕的方式把豬趕上車。可是,豬哪會那么聽話,除了像今天這樣一堆人驅趕外,郭志友還試過用豬草引導的辦法,但并不是每頭豬都會"買賬"。"那有什么好辦法嗎?"在記者看來,一個農學博士解決這樣的問題應該是"小菜一碟"。"我提出的方案是養殖場可以建一個錐形的巷道來解決問題。"郭志友拿出設計圖稱:出欄的豬走進錐形的巷道,剛開始較寬,越到后面越窄。"這樣走在前面的豬就不能掉頭,只有一個選擇,那就只有上車了。"郭志友笑著說,其他的飼養場還沒有這樣的設計,自己也是通過這幾天趕豬的經驗才"靈感"迸發。盡管新"發明"還需要經過驗證,但從郭志友一絲不茍的表情中記者看到他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