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是家禽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各種致病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發生的損傷與抗損傷的復雜斗爭過程。病原微生物侵入家禽體內,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長、繁殖,與有機體各種防衛機能相互作用,從而引起機體一系列的病理反應,這個過程稱為感染。如果病原微生物具有相當的毒力和數量,而機體的抵抗力相對地比較弱小,不能抵抗病原的感染時,家禽會在臨床癥狀上出現一定癥狀和病理變化。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必須具備三個相互連接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禽群。其中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都不可能流行和傳播,只有同時存在并相互聯系時,才會造成傳染病的蔓延。因此了解和掌握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我們制定正確的防疫措施,控制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一、傳染源亦稱傳染來源,是指某種傳染病的病原體在其中寄居、生長、繁殖,并能排出體外的動物機體。具體地說傳染源就是受到感染的病禽,包括傳染病病禽和帶菌(毒)家禽、死禽、野鳥、鼠類和其它動物。家禽在急性爆發疾病的過程中或在病情轉劇期可排出大量病原體,故此時傳染源的危害作用最大。
二、傳播途徑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后,經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動物所經的途徑為傳播途徑。了解傳染病傳播途徑的目的在于切斷病原體的繼續傳播,防止易感動物受到感染。從傳播方式上,它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種。1.直接接觸是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被感染的病(死)禽(傳染源)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而引起的傳播。2.間接接觸是在外界環境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方式,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傳播:(1)經空氣(飛沫、飛沫核或塵埃)為媒介傳播所有的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而傳播,如家禽的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等。(2)經污染的飼料和水傳播以消化道為主要侵入門戶的傳染病,如雞新城疫、沙門氏菌病等,其傳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飼料和飲水。傳染源的分泌物、排出物和病禽尸體及其流出物污染了飼料、飼槽、水池、水井、水桶,或由于某些污染的管理用具、車船、畜舍等輾轉污染了飼料、飲水而傳給易感動物。(3)經污染的土壤傳播隨病禽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體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可稱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易感家禽接觸被污染的土壤而被感染。(4)經活的媒介物傳播經非本種動物(如節肢動物中虻類、蠅、蚊、老鼠和黃鼠狼等)傳播,而人類也可能作為傳播煤介。綜上所述,傳播途徑是十分復雜的,但就目前所知,病原體在更迭其宿主時主要有兩種形式,即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上述傳播途徑大多數是同一代的動物之間的傳播,可經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粘膜創傷等在同一代動物之間的橫向傳播,為水平傳播。例如:傳染性鼻炎、雞白痢、葡萄球菌病、新城疫等。有的傳染病經卵巢、子宮內感染而傳播到下一代家禽即為垂直傳播。例如:雞白痢、雞傷寒、敗血霉形體、白血病等。
三、易感禽群易感性即家禽對于每種傳染病病原體感受性的大小,通俗地說,即禽群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大小。它是禽病發生與傳播的第三個環節,直接影響到傳染病是否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嚴重程度。家禽易感性的高低雖然與病原體的種類和毒力強弱有關,但主要還是由禽體的遺傳特性(內因)、飼養管理水平(外因)和特異性的免疫狀態決定。如選擇優良的品系、品種,加強飼養管理,重視飼管因素:飼料質量、禽舍衛生、糞便處理、擁擠、饑餓、通風及隔離、檢疫情況、及時進行預防性給藥和免疫接種,就可以提高禽群對疫病的抵抗力和特異性的免疫力,降低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