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是“海產八珍”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依靠市場經濟和科技力量的推動,鮑魚養殖已成為海水養殖業的支柱產業之一。由于市場經濟利益的推動,鮑魚養殖場布局不合理,高密集飼養方式、養殖排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海區,排入量大大超過海區的自凈能力(包括海水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凈化),排泄物不斷累積,病原微生物在海區繁殖生存,在條件惡變的情況下引發大的疫病。一些鮑魚養殖場的分布過于集中,已經大大超過該海區的生物荷載能力,導致了病害的暴發及流行。現代鮑魚養殖業要求對防病治病要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處理,病原微生物已經存在于養殖水體或環境中,只要發生應激性環境條件,就會使鮑魚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很快就達到致病值的水平,鮑魚疾病就暴發。感染鮑魚的冷水性病毒潛伏,致使鮑魚雖然攜帶,但并不發病,當某一養殖條件發生惡變,鮑魚免疫力下降。在海水中幾種致病弧菌的重復感染下,就加快了鮑魚的死亡,引發病變。目前,大多的魚場在防病上的觀念落后,在“防”字上下的功夫還不夠。在春夏和夏秋的季節交替時段,由于天氣變化無常,氣溫、氣壓、降水等氣象要素變化激烈,很容易使鮑魚生病,特別是幼鮑和體質較弱的成鮑很易死亡,對有死鮑的池應用消毒藥物進行藥浸。對鮑病主要以預防為主,對病區進行適當的隔離。
創造優良的養殖環境,使污染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提高鮑魚自身的抵抗能力,使病原微生物無從感染發病,達到養殖生產上真正的安全,這就要防止“病從口入”,又要定期“倒池”、“曬池”。總之,防病工作要貫穿于鮑魚養殖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常見病害防治:病害原因有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毒病、細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蟲病以及環境因素引起的疾病。下面介紹幾種疾病及其防治技術。1.孤菌病:病原:紅鮑在幼小時容易發生孤菌病,分離出的孤菌其生化特性接近于溶藻酸孤菌。病狀:鮑足上皮組織脫落,患病個體不活潑,重病機械刺激無反應。血液中有活動細菌,身體退色,觸手軟弱無力,內臟團萎縮,足縮回,鮑魚從變態到1厘米發生持久性死亡,有時出現死亡高峰。易發期:一般高溫條件下或充氧過多易發病。預防:幼鮑應在適宜環境下養殖,投喂的飼料中均添加0.2%的漁必得或海珍寶,對傷鮑可藥物浸洗傷口。治療:用復方新諾明配成5%的海水溶液涂擦傷口,必要時第二天再重復治療一次。2.氣泡病:病狀:患氣泡病的鮑是在皮組織之下形成許多氣泡。嚴重的使鮑魚上浮水面。病因:鮑魚集約化養殖中,由于投喂各種海藻,在強烈光照下,并且水流不暢時,海藻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溶于水中,有時使水的溶氧達到150~200%的飽和度,可使幼鮑發生氣泡病。此病是鮑魚養殖常見病,并且易繼發性感染溶藻孤菌,造成更嚴重后果。防治:①投喂大量海藻時應避免強光照射,并加大養鮑水槽中的流水量,也可利用含氧量在飽和度以下的水作養殖用水,可預防氣泡病。②還可通過降低養殖水溫,使病鮑逐漸恢復。③用2ppm的海珍寶浸泡鮑魚幼苗,餌料中添加工0.2%海珍寶或漁必得有效預防此病。3.潰瘍病:由溶藻弧菌感染引起,水中病原菌通過鮑的上皮組織進入體內,進而侵入血竇和神經鞘周圍,癥狀為足、外套膜水腫及出現大小不一的潰瘍,足部、觸手松弛,內臟團和足部萎縮,不能翻轉直至死亡,感染3~5厘米的雜色鮑。春末夏初為發病高峰期,死亡率可達60%,是我國目前流行較廣的疾病之一。用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研制的CP95進行靜水藥浴,用8ppm,浸泡2小時,或隔離病鮑用濃度4ppm藥液浸泡24小時。預防:用2ppm的海珍寶潑灑,控制、殺滅游動病原微生物。4.破腹病:由弧菌引起。病鮑分泌黏液增多,外套膜與鮑殼連接處變為褐色并易分離,嚴重時外套膜多在內臟角狀體處破裂,內臟裸露,上、下足肌肉變軟腐爛致死。治療:每立方米水體用兩片復方新諾明,首次加倍,另外,日常養殖中用2ppm漁必得能夠有效預防此病發生。在下午5時施藥,池內停止流水4~6小時,但應充氣,連續5天。鮑魚病害還有很多,許多病害的防治尚在探索,因此,養鮑關鍵在于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