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敗血病亦稱為鴨傳染性漿膜炎、鴨疫巴氏桿菌病、鴨疫綜合征,是由鴨疫巴氏桿菌(P. anatipestifer)引起的侵害雛鴨的一種慢性或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是鴨的一種常見的細菌性疾病。本病廣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體重減輕、死亡和淘汰,給養鴨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急性型可導致高達75%的鴨的死亡率。
1、發病原因2011年8月-2012年12月,從山東地區20個商品鴨場隨機收集自然死亡鴨356只,經過病理解剖和細菌分離鑒定,確定18個鴨場存在鴨傳染性漿膜炎,59%的病例患有本病,其日齡范圍730日。且死亡時間大多發生在癥狀出現后1-3天。(1)可與病鴨的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或皮膚感染。(2)該病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冬季節較為多發。本病感染率很高,可達90%,死亡率在5-80%。主要感染2-8周齡雛鴨,其中以2-3周齡鴨最易感。(3)育雛舍鴨群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地面潮濕,糞尿蓄積,空氣含氨量過高,以及飼養管理粗放。(4)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低,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本病發生和流行的誘因。
2、臨床癥狀潛伏期為1-3天,有時可達1周。最急性病例常無任何癥狀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臨床表現有精神沉郁、縮頸、嗜眠、嘴拱地,腿軟,不愿走動,共濟失調,不食或少食。眼有分泌物,常使眼周羽毛粘連脫落。鼻孔有分泌物;糞稀薄呈綠色或黃綠色,腹脹。死前有痙攣、搖頭、背脖和腿伸直呈角弓反張,抽搐而死。病程一般為1-2天。亞急性或慢性的病例,多為7-8周齡的較大鴨,病程可達1周以上,主要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少,臥地,不走動,站立呈犬坐式,共濟失調,斜頸、轉圈、倒退、消瘦、呼吸困難,最后衰竭死亡。在一些群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地面潮濕,糞尿蓄積,空氣含氨量過高,以及飼養管理粗放的育雛鴨舍,突發此病死亡率極大。
3、病理剖檢將病死的小鴨進行病理解剖,可見典型的鴨敗血癥的特征性病變。心包膜表面覆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包積蓄大量的液體,即典型的心包炎的癥狀;肝臟腫大且表面覆有纖維素性膜極易剝離即鴨肝周炎癥狀;氣囊壁增厚渾濁,表面覆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即鴨氣囊炎癥狀;有的病例脾臟明顯腫大,呈紅灰色斑駁狀;腦膜炎、腦實質血管擴張、淤血;慢性病例常見脛跖關節及跗關節腫脹,切開見關節液增多。4、實驗室診斷4.1病料采集 無菌將病死小鴨的心血、腦、心包滲出液、氣囊、肝臟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巧克力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置于恒溫箱(37℃)環境培養24小時。結果在巧克力瓊脂上,看到直徑約1-2mm、隆起、邊緣整齊、半透明、微閃光的奶酪狀的菌落。而在麥康凱瓊脂平板和普通瓊脂平板不生長或有極個別細小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