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雞腫頭綜合癥(SHS)又稱粗頭或面部蜂窩組織炎,是由禽肺病毒引起并繼發大腸桿菌等病原感染的一種多因素傳染性疾病。以頭、面部嚴重腫脹病變為特征。該病于19世紀70年代在南非首次發現,隨后歐洲亦發現了該病。我國近年來也有報道,山東在不少肉雞場也發現類似病例。
【病原】 該病原是禽肺病毒,屬肺病毒亞科火雞肺病毒屬的成員。病毒粒子呈多形性,直徑大小為80~200納米。從火雞分離的禽肺病毒株對脂溶劑敏感,在pH3~9之間穩定。置放于4℃12周,20℃4周,37℃2天或50℃6小時即喪失活力。季胺化合物、乙醇、次氯酸鈉等常用消毒劑均可有效殺滅病毒。不同地區的禽肺病毒毒株間存在抗原性差異,但從雞體中分離的毒株與從火雞中分離的毒株間有極高的相似性。
【流行特點】肉雞、肉種雞和商品蛋雞均可發生本病,但以4~7周齡肉雞最為常見。該病主要經接觸傳染,發病突然,傳播迅速。2天內常波及全場各群。病程10~14天。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該病的嚴重程度與飼養管理及環境衛生狀況息息相關。感染初期沒有明顯的臨床變化,但存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大腸桿菌等致病因子時病情開始惡化。癥狀始見于眼部周圍,繼而發展到頭部,再波及至下頜組織、肉垂和頸部。2~3天后,頭、面部水腫加劇,眼結膜發炎,鼻腔泡沫性分泌物,流淚,眼泡呈卵圓形隆起,眼裂閉合。有的下頜、肉髯也出現水腫。患雞通常伴有喘氣、打噴嚏等呼吸癥狀,少數出現斜頸、神經紊亂、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部分老齡雞群還出現咳嗽、搖頭。蛋雞產蛋量下降至70%,蛋品質差。羽毛被眼、鼻分泌物所污染。雞群的感染率不超過4%,死亡率僅2%。剖檢可見頭、頸、垂肉皮下膠凍樣或膿性水腫,眼結膜炎,眶下竇腫脹。顱骨氣腔中充滿干酪樣物質,中耳感染,充滿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鼻甲骨粘膜和淚腺淤血和點狀出血,角膜潰瘍;顎裂及氣管下部有小點出血。產蛋雞表現為卵黃破裂性腹膜炎。
【診斷要點】雞感染本病毒后,引起竇炎、鼻炎、氣管炎和結膜炎。根據特征性頭腫大癥狀即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依靠病原分離和血清學試驗。細菌分離常可見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可收集發病初期的鼻腔分泌物或竇組織經接種SPF雞胚或氣管組織進行病毒分離。亦可直接檢測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及中和試驗、ELISA、熒光抗體技術等血清學檢測加以確診。
【鑒別診斷】 注意區別非典型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鼻炎、敗血支原體病及大腸桿菌病。本病與大腸桿菌病的癥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很少有昏睡和下痢癥狀,大腸桿菌病一般到后期才出現腫頭癥狀,且有明顯的心包炎、肝周炎病變。而與傳染性鼻炎的區別在于:傳染性鼻炎鼻腔有大量鼻液,且有黃色結痂阻塞鼻孔,腫頭綜合癥無這種現象。
【防治】改善飼養管理,加強通風,保持雞舍溫濕度,降低飼養密度以及定期消毒,可以減少該病的發生率。當雞群感染禽肺病毒后,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的協同作用顯得很重要。盡管本病的感染率不是很高,但雞群往往因此而延長了飼養期,并且增加了淘汰率,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及時投服恩諾殺星、環丙沙星或氨芐青霉素、磺胺間甲氧嘧啶等敏感抗菌藥物,適當配合抗病毒藥物,可迅速控制病情。亦可選用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免疫預防。發現病雞立即隔離淘汰。實行全進全出制,同幢雞舍不應飼養多齡雞群。空舍后,養禽器具要清洗消毒,雞舍用福爾馬林蒸汽薰蒸。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貧血等引起的免疫抑制,可促使雞對本病的易感性增高,可用清熱解毒的中草藥進行治療。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