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所致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發生水皰及其潰斑為主要特征的偶蹄動物(豬、牛、羊、鹿、駱駝等)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俗稱為“鵝口瘡”、“口瘡”、“蹄癀”、“脫靴癥”。
牛尤其是犢牛對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駱駝、綿羊、山羊次之,豬也可感染發病。本病具有流行快、傳播廣、發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學特點,疫區發病率可達50%一100%,犢牛死亡率較高,其他則較低。病畜和潛伏期動物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畜的水皰液、乳汁、尿液、口涎、淚液和糞便中均含有病毒。該病入侵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經呼吸道傳染。本病傳播雖無明顯的季節性,且春秋兩季較多,尤其是春季。風和鳥類也是遠距離傳播的因素之一。
癥狀
該病潛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閉口,流涎,開口時有吸吮聲,體溫可升高到40一41℃。發病1—2天后,病牛齒齦、舌面、唇內面可見到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狀掛于嘴邊。采食及反芻停止。水皰約經一晝夜破裂,形成潰瘍,這時體溫會逐漸降至正常。在口腔發生水皰的同時或稍后,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上也發生水皰,也會很快破潰,然后逐漸愈合。有時在乳頭皮膚上也可見到水皰。本病一般呈良性經過,經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變則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該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皰愈合過程中,病情突然惡化,全身衰弱、肌肉發抖,心跳加快、節律不齊,食欲廢絕、反芻停止,行走搖擺、站立不穩,往往因心臟麻痹而突然死亡,這種病型叫惡性口蹄疫,死亡率高達25%~50%。犢牛發病時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皰,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胃腸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極高。
診斷要點
(1) 發病急、流行快、傳播廣、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經過;
(2) 大量流涎,呈引縷狀;
(3) 口蹄瘡定位明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頭皮膚),病變特異(水泡、糜爛);
(4) 惡性口蹄疫時可見虎斑心;
(5) 為進一步確診可采用動物接種試驗、血清學診斷及鑒別診斷等。
防治方法
(1) 對病畜要加強飼養管理及護理工作,每天要用鹽水、硼酸溶液等洗滌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軟草、軟料或麩皮粥等。口腔有潰瘍時,用碘甘油合劑(1:1)每天涂搽3~4天,用大醬或10%食鹽水也可。蹄部病變,可用消毒液洗凈,涂甲紫溶液(紫藥水)或碘甘油,并用繃帶包裹,不可接觸濕地。
(2) 香港奧邦針對牛口蹄疫的治療方案:第一天用牛疫康(每瓶500公斤體重)+菌克(每套100公斤)混合多點注射(可加入少量地塞米松注射液抗應激,如果體溫超過四十度可加入適量的純中藥退燒);第二天用菌克注射;第三天同第二天(病情嚴重者可連用兩天牛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