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起腹瀉的日糧因素
1、由營養和飼料引起的仔豬腹瀉的通常表現
具有群發性,凡飼喂此批飼料都表現不同程度和先后出現腹瀉;采食不受影響,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個體越大,采食量越多的豬只,腹瀉時間越早,程度越嚴重;停食后,腹瀉減緩或停止,糞便成水樣,其中含有很多不消化的顆粒;積極主動尋找飲水,腹瀉次數多,頻率高,腹瀉開始時,個體消瘦很快等。
2、由營養和飼料引起的仔豬腹瀉原因
(1)日糧中粗蛋白質含量過高,若粗蛋白質超過20%以上會不同程度地表現一些腹瀉,蛋白質可消化性差,較多的飼糧蛋白質進入大腸發生腐敗分解,產生多量的腐胺等毒性胺類物質、繼而對腸壁組織造成損傷,使腸道蠕動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瀉。
(2)豆粕等植物蛋白原料用量過高,動物性蛋白原料用量低或不使用,主要是豆粕等植物蛋白中含有大豆蛋白、β-大豆聚球蛋白等具很強的過敏抗原性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引起消化道損傷,使消化道上皮通透性發生改變,同時損傷的腸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病原菌則可以寄生;豆粕熟化質量不佳,其中含有的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抑制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從而引起營養性腹瀉。原料變質如霉爛、長蟲、被污染等也可致其過敏而腹瀉。
(3)營養物質中毒,主要是化學物質引起胃腸炎,從而引起腹瀉。如飼料混合不均勻;礦物元素的粉碎粒度太粗;預混料加量過多均可引起中毒,造成消化道損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不平衡或缺乏,氨基酸、電解質不平衡,引起滲透壓改變,酸堿平衡、水鹽代謝失調,導致腸道菌群平衡失調,均可導致嚴重腹瀉。
二、動物本身因素
1、豬品種
在通常的養殖條件下,中國地方豬耐粗性強,腹瀉率低,而雜交和外國純種瘦肉型品種抗逆性差,易導致腹瀉。
2、豬的生理階段和消化生理
在初生后三天開始補料和斷奶時易導致腹瀉。初生時,豬從恒溫到變溫環境;初生后,從無菌狀態到有菌狀態;從被動由母體血液獲得營養過渡到從母乳獲得營養再過渡到斷奶由飼料供給營養,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其消化生理還不能完全適應外界環境變化,主要表現在:
(1)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仔豬消化器官的體積和重量比較小,小腸絨毛高度低,腺窩深,消化道上皮細胞不成熟,由攝取液體食物突然變為固體食物,當日糧中含大量的禾本科谷物時,在干物質的磨損作用下,腸絨毛很快變短,抗機械損傷(消化、物理磨擦)和化學損傷(飼料中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礦物質等刺激),消化道易受損傷和發生過敏反應。
(2)消化酶分泌不足。在3周以前除乳糖酶活力較高外,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麥芽糖酶、蔗糖酶活力低。乳糖酶活力隨日齡增加急劇下降,其它酶活力隨日齡增加而增加,但斷奶時,由于日糧變化和應激反應,消化酶活力增長趨勢有倒退現象,因此對蛋白質、淀粉消化力弱。28日齡時對植物蛋白質消化力為28%,56日齡為35-53%,因此,仔豬易發生腹瀉。
(3)酸分泌不足。成年豬正常PH值達2-3.5,是胃蛋白酶發揮效應的最佳范圍。但仔豬胃腺不發達,胃與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胃腺功能差,胃液分泌少而不穩定;并因胃不能制造鹽酸,胃內缺乏游離鹽酸,PH值過高,不利于蛋白質的消化,仔豬到8周齡才有較為完整的分泌功能。因此,在仔豬剛斷奶后,由于胃酸分泌不足加上日糧會中和胃酸,而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造成蛋白質在腸內腐敗,給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較為適宜的環境,促進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在腸道中大量繁殖,與乳酸菌、枯草芽胞桿菌等有益菌平衡失調,導致炎癥、拉稀和其它疾病。
三、疾病因素
仔豬免疫系統雖不斷發育,但到4周齡以后甚至更久才擁有較完善的主動免疫功能。其腸道粘膜的25%由淋巴樣組織構成,不僅是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也是仔豬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早期腸道發育不好,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能力較弱。可引起豬腹瀉的疾病有: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起豬紅痢、密螺旋體引起豬痢疾、水腫病,輪狀病毒性腸炎等病原菌在仔豬階段特別容易入侵,豬等孢子球蟲引起絨毛萎縮,不同程度的纖維素性壞死腸炎、傳染性胃腸炎、冠狀病毒科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可感染任何日齡的豬,這些病原菌均可致豬嚴重腹瀉。
四、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腹瀉
1、吃初乳不夠。初生仔豬吮乳能力差,若在6小時內沒吃到足夠的初乳,則未獲得免疫球蛋白,如仔豬寄養,還產生寄養應激,其抗病力下降。
2、補飼不及時。對仔豬補飼方案不合理或補飼不及時,其消化道適應性差而造成斷奶后不能適應日糧的變化,出現斷奶后腹瀉。
3、圈舍消毒不嚴,清潔衛生差。特別在前批仔豬發生過腹瀉的產房沒嚴格消毒,易傳染。清潔衛生差,病原微生物易大量繁殖,造成病原性腹瀉。有些用戶購買的仔豬是幾個種豬場或者多家散養戶的豬只放養在一起,更易傳染疾病和產生應激。
4、舍溫低或舍溫變化大、濕度大。仔豬理想溫度在26-30℃, 舍溫變化大,如舍溫變化超過4℃,易引起應激反應,在寒潮和突然氣溫變化等情況經常會出現陣發性的腹瀉,濕度大可以加重溫度的影響。
五、預防及其治療措施
1、加強管理,減少應激。斷奶前后飼喂飼料盡量一致;斷奶前后飼料投喂量不要太多或突然增加,應循序漸進;不要突然將不同群的仔豬混在一起;與斷奶舍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接近,在保育舍水泥地或漏縫地板上加木墊板,避免豬只肚皮直接接觸水泥地而受涼;飼養密度不能過大;提早補飼、補鐵、補水等,加強日常管理和消毒。
2、加強預防免疫。針對乳仔豬的生理特點,做好疾病的預防免疫,保證腸道粘膜功能正常。
3、選用優質飼料,避免高粗蛋白質。用戶不要以粗蛋白質高低來評價乳仔豬料好壞, 好的乳仔豬料都是選用優質原料,提高飼料可消化性和可利用率。乳糖、乳清粉、噴霧干燥血漿蛋白粉、奶糖產品、優質魚粉等原料對預防仔豬下痢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飼料中適當增加纖維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長,同時可以促進乳酸菌的增殖。同時,由于消化功能不足,飼料中加入酶制劑、酸化劑、益生素等非營養性添加劑及特定的抗生素對預防仔豬下痢、促進其生長具有明顯的效果。
4、發病后及時治療。根據豬發病的癥狀,分析判斷出是由飼料還是疾病造成。由飼料造成,停止使用飼料,饑餓12小時后飲葡萄糖鹽水,換用好的乳仔豬飼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請獸醫診斷,對癥下藥,及時隔離治療。
5、給豬口服補液,調整機體的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以防脫水和酸中毒等。腹瀉的仔豬容易脫水,少吃飼料,口服補液是一種有效方法,在飲水中除加入食鹽、葡萄糖外,還可加入益生素(不要與藥物一起使用)、乳糖、乳清粉、電解多維等物質,能起到提高豬的免疫力和降低應激,有助于病豬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引起仔豬腹瀉是多方面的因素。腹瀉在冬季出現的機率更大,更多是飼養管理不當,機體免疫力降低,多種病原菌引起腹瀉。但只要我們加強管理,選用優質飼料和良好的免疫預防等措施,仔豬腹瀉會得到良好預防和控制。
1、由營養和飼料引起的仔豬腹瀉的通常表現
具有群發性,凡飼喂此批飼料都表現不同程度和先后出現腹瀉;采食不受影響,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個體越大,采食量越多的豬只,腹瀉時間越早,程度越嚴重;停食后,腹瀉減緩或停止,糞便成水樣,其中含有很多不消化的顆粒;積極主動尋找飲水,腹瀉次數多,頻率高,腹瀉開始時,個體消瘦很快等。
2、由營養和飼料引起的仔豬腹瀉原因
(1)日糧中粗蛋白質含量過高,若粗蛋白質超過20%以上會不同程度地表現一些腹瀉,蛋白質可消化性差,較多的飼糧蛋白質進入大腸發生腐敗分解,產生多量的腐胺等毒性胺類物質、繼而對腸壁組織造成損傷,使腸道蠕動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瀉。
(2)豆粕等植物蛋白原料用量過高,動物性蛋白原料用量低或不使用,主要是豆粕等植物蛋白中含有大豆蛋白、β-大豆聚球蛋白等具很強的過敏抗原性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引起消化道損傷,使消化道上皮通透性發生改變,同時損傷的腸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病原菌則可以寄生;豆粕熟化質量不佳,其中含有的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抑制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從而引起營養性腹瀉。原料變質如霉爛、長蟲、被污染等也可致其過敏而腹瀉。
(3)營養物質中毒,主要是化學物質引起胃腸炎,從而引起腹瀉。如飼料混合不均勻;礦物元素的粉碎粒度太粗;預混料加量過多均可引起中毒,造成消化道損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不平衡或缺乏,氨基酸、電解質不平衡,引起滲透壓改變,酸堿平衡、水鹽代謝失調,導致腸道菌群平衡失調,均可導致嚴重腹瀉。
二、動物本身因素
1、豬品種
在通常的養殖條件下,中國地方豬耐粗性強,腹瀉率低,而雜交和外國純種瘦肉型品種抗逆性差,易導致腹瀉。
2、豬的生理階段和消化生理
在初生后三天開始補料和斷奶時易導致腹瀉。初生時,豬從恒溫到變溫環境;初生后,從無菌狀態到有菌狀態;從被動由母體血液獲得營養過渡到從母乳獲得營養再過渡到斷奶由飼料供給營養,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其消化生理還不能完全適應外界環境變化,主要表現在:
(1)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仔豬消化器官的體積和重量比較小,小腸絨毛高度低,腺窩深,消化道上皮細胞不成熟,由攝取液體食物突然變為固體食物,當日糧中含大量的禾本科谷物時,在干物質的磨損作用下,腸絨毛很快變短,抗機械損傷(消化、物理磨擦)和化學損傷(飼料中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礦物質等刺激),消化道易受損傷和發生過敏反應。
(2)消化酶分泌不足。在3周以前除乳糖酶活力較高外,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麥芽糖酶、蔗糖酶活力低。乳糖酶活力隨日齡增加急劇下降,其它酶活力隨日齡增加而增加,但斷奶時,由于日糧變化和應激反應,消化酶活力增長趨勢有倒退現象,因此對蛋白質、淀粉消化力弱。28日齡時對植物蛋白質消化力為28%,56日齡為35-53%,因此,仔豬易發生腹瀉。
(3)酸分泌不足。成年豬正常PH值達2-3.5,是胃蛋白酶發揮效應的最佳范圍。但仔豬胃腺不發達,胃與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胃腺功能差,胃液分泌少而不穩定;并因胃不能制造鹽酸,胃內缺乏游離鹽酸,PH值過高,不利于蛋白質的消化,仔豬到8周齡才有較為完整的分泌功能。因此,在仔豬剛斷奶后,由于胃酸分泌不足加上日糧會中和胃酸,而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造成蛋白質在腸內腐敗,給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較為適宜的環境,促進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在腸道中大量繁殖,與乳酸菌、枯草芽胞桿菌等有益菌平衡失調,導致炎癥、拉稀和其它疾病。
三、疾病因素
仔豬免疫系統雖不斷發育,但到4周齡以后甚至更久才擁有較完善的主動免疫功能。其腸道粘膜的25%由淋巴樣組織構成,不僅是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也是仔豬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早期腸道發育不好,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能力較弱。可引起豬腹瀉的疾病有: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起豬紅痢、密螺旋體引起豬痢疾、水腫病,輪狀病毒性腸炎等病原菌在仔豬階段特別容易入侵,豬等孢子球蟲引起絨毛萎縮,不同程度的纖維素性壞死腸炎、傳染性胃腸炎、冠狀病毒科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可感染任何日齡的豬,這些病原菌均可致豬嚴重腹瀉。
四、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腹瀉
1、吃初乳不夠。初生仔豬吮乳能力差,若在6小時內沒吃到足夠的初乳,則未獲得免疫球蛋白,如仔豬寄養,還產生寄養應激,其抗病力下降。
2、補飼不及時。對仔豬補飼方案不合理或補飼不及時,其消化道適應性差而造成斷奶后不能適應日糧的變化,出現斷奶后腹瀉。
3、圈舍消毒不嚴,清潔衛生差。特別在前批仔豬發生過腹瀉的產房沒嚴格消毒,易傳染。清潔衛生差,病原微生物易大量繁殖,造成病原性腹瀉。有些用戶購買的仔豬是幾個種豬場或者多家散養戶的豬只放養在一起,更易傳染疾病和產生應激。
4、舍溫低或舍溫變化大、濕度大。仔豬理想溫度在26-30℃, 舍溫變化大,如舍溫變化超過4℃,易引起應激反應,在寒潮和突然氣溫變化等情況經常會出現陣發性的腹瀉,濕度大可以加重溫度的影響。
五、預防及其治療措施
1、加強管理,減少應激。斷奶前后飼喂飼料盡量一致;斷奶前后飼料投喂量不要太多或突然增加,應循序漸進;不要突然將不同群的仔豬混在一起;與斷奶舍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接近,在保育舍水泥地或漏縫地板上加木墊板,避免豬只肚皮直接接觸水泥地而受涼;飼養密度不能過大;提早補飼、補鐵、補水等,加強日常管理和消毒。
2、加強預防免疫。針對乳仔豬的生理特點,做好疾病的預防免疫,保證腸道粘膜功能正常。
3、選用優質飼料,避免高粗蛋白質。用戶不要以粗蛋白質高低來評價乳仔豬料好壞, 好的乳仔豬料都是選用優質原料,提高飼料可消化性和可利用率。乳糖、乳清粉、噴霧干燥血漿蛋白粉、奶糖產品、優質魚粉等原料對預防仔豬下痢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飼料中適當增加纖維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長,同時可以促進乳酸菌的增殖。同時,由于消化功能不足,飼料中加入酶制劑、酸化劑、益生素等非營養性添加劑及特定的抗生素對預防仔豬下痢、促進其生長具有明顯的效果。
4、發病后及時治療。根據豬發病的癥狀,分析判斷出是由飼料還是疾病造成。由飼料造成,停止使用飼料,饑餓12小時后飲葡萄糖鹽水,換用好的乳仔豬飼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請獸醫診斷,對癥下藥,及時隔離治療。
5、給豬口服補液,調整機體的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以防脫水和酸中毒等。腹瀉的仔豬容易脫水,少吃飼料,口服補液是一種有效方法,在飲水中除加入食鹽、葡萄糖外,還可加入益生素(不要與藥物一起使用)、乳糖、乳清粉、電解多維等物質,能起到提高豬的免疫力和降低應激,有助于病豬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引起仔豬腹瀉是多方面的因素。腹瀉在冬季出現的機率更大,更多是飼養管理不當,機體免疫力降低,多種病原菌引起腹瀉。但只要我們加強管理,選用優質飼料和良好的免疫預防等措施,仔豬腹瀉會得到良好預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