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豬嗜血桿菌(HP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在健康的豬群中也能發現。對于沒有副豬嗜血桿菌的健康豬群,初次感染到這種細菌時后果相當嚴重。這種病菌在大部分豬群中都是地方性的。母豬分娩時為新生仔豬提供了很強的母源抗體,仔豬體內的母源抗體通常可以維持到8周齡~12周齡。因此,這種病原對斷奶階段的仔豬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隨母源抗體水平下降,仔豬仍然受到母源抗體一定程度的保護,此時會出現亞臨床感染,仔豬自身的免疫應答反應將被激活,從而保證以后不得這種疾病。但是,如果仔豬在母源抗體完全消失之后才感染到這種病原,就會出現嚴重病情。副豬嗜血桿菌感染會造成肺炎、心包感染、腹膜炎和胸膜炎等。流行病學豬是副豬嗜血桿菌的天然宿主,其自然寄生部位主要位于上呼吸道。副豬嗜血桿菌主要通過空氣傳播,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尤其感染2周齡~4周齡的仔豬和青年豬,但以3周齡~8周齡的仔豬和保育豬最易感,發病率達10%~50%,嚴重時死亡率高達50%。副豬嗜血桿菌的特點第一,血清型多樣。副豬嗜血桿菌分為15種血清型,而且有20%以上的分離株不能分型。由于血清型多樣,而且各血清之間交叉免疫力差,為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疫苗預防帶來很大的困難。第二,致病株一般所需營養較高,臨床分離困難。據估計副豬嗜血桿菌的實際存在率可能是其分離率的10倍。臨床表現豬副嗜血桿菌病對于小豬危害較大,可以造成嚴重的全身感染并出現典型的多發性漿膜炎。對于中大豬,副豬嗜血桿菌可以作為原發或繼發感染因素造成肺炎。第一,小豬發病表現:發病初期病豬高燒,且持續不退(從發病一直到死亡,病豬持續性高燒),體溫達40.5℃~42℃(嚴重的可達43℃),體表皮膚發紅,嚴重者被燒成醬紅色,個別甚至皮膚壞死脫落。病豬精神委頓,食欲、飲欲廢絕,畏寒,扎堆而臥,昏睡不醒。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發病后期病豬進行性消瘦,皮膚逐漸蒼白、發青、變紫。關節腫大,被毛粗亂(典型的毛毛豬,如刺猬),耳沿發紺,全身淋巴結,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嚴重腫大。剖解這類病豬,幾乎都有心包積水和纖維素滲出性肺炎特征性病理變化。嚴重者肺臟和胸腔有黏液,心肌與心包粘連呈絨毛心。心源性水腫,在離心臟較遠、血液循環較慢的后肢關節腔及關節腔附近皮下,多可見淺黃色膠凍狀水腫液。第二,中大豬發病表現:可見咳嗽,病豬呼吸困難,有時呈腹式呼吸。解剖可以看到纖維素滲出性肺炎變化,心肌表面點狀出血,偶見心包積水。如果妊娠母豬發病,由于心肌炎癥(或心包積水)及肺部炎癥,發生循環障礙,腦部血液供應不足,缺氧、酸中毒,從而導致痙攣性抽搐,同時伴有流產等。防治該病目前在豬場普遍存在,豬群發病時,往往是副豬嗜血桿菌與其他細菌、病毒的混合感染,特別是當其與藍耳或豬瘟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時,使用藥物治療的效果不理想,甚至無效。因此,對臨床上癥狀較嚴重的病豬堅決淘汰,在防治上應樹立“防重于治、養重于防、養防相結合”的理念,采取環境控制、管理、疫苗和藥物預防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免疫接種:由于副豬嗜血桿菌的血清型太多,用同一血清型制備的滅活苗,接種后不一定能提供對其他血清型的亞型。故用自家組織滅活苗可取得不錯的效果。實踐證明,要全面控制豬群發生豬副嗜血桿菌病,在母豬分娩前后和豬群在斷奶、轉群、免疫接種前后對整個豬群用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豬群零星出現并表現癥狀,也一定要早期群體性藥物防治,可采取三針保健及在飼料中添加妙立素等進行預防。藥物預防:三針保健方案:仔豬產后3天、7天分別肌肉注射龍米先0.5毫升,21日齡肌注龍米先1毫升。通過及時的用藥可以有效減少斷奶時小豬的帶菌量,降低斷奶后的感染。斷奶后的藥物保健預防方案:妙立素150克拌料1噸,連續使用7天,每月一次。對于發病較重的地區應該在使用妙立素的同時增加使用中威氟特,500克拌料1噸。發病后的治療。口服給藥對已經暴發且表現嚴重臨床癥狀的豬群效果不大。一旦發病對于整個豬群注射大劑量抗生素。建議使用氟苯尼考,每100斤豬肌肉注射10毫升氟樂欣。當有發熱較為明顯時,增加使用璜金,每100斤豬注射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