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副豬嗜血桿菌病造成的關節炎副豬嗜血桿菌(HPs)是引起豬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的原兇。在臨床和病理學上,病豬以漿液性、纖維蛋白性、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以及高死亡率為主征。同時和豬嗜血桿菌(HS)一起參與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致豬發生傳染性胸膜肺炎(PCPU)。
1.臨床癥狀在初次發生本病的豬場,發病迅速,接觸病原后幾天內就發病,出現體溫高,反應遲屯,運動時或迫起時發出尖叫(疼痛),某些豬由于發生腦膜炎而表現肌肉震顫、麻痹、驚厥。病畜四肢關節腫大,跛行,顫抖、共濟失痛,可視黏膜發紺,側臥死亡。當病菌經過皮膚的創傷侵入或隨血液侵及皮膚時,則可引起局部的皮膚發炎或壞死,累及耳殼時,可導致耳殼壞死。
2.剖檢變化死于本病的豬, 其特征性病變主要在單個或多個漿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腦膜和關節滑膜。出現漿液性、化膿性纖維蛋白滲出。關節炎表現為關節周圍組織發炎和水腫,關節囊腫大,關節液增多、渾濁,內含呈黃綠色的纖維素性化膿性滲出物。發生纖維素性化膿性腦膜炎時,見蛛網膜腔內積蓄有纖維素性化膿性滲出物而致腦髓液變為渾濁。其他眼觀病變表現為肺、肝、脾、腎充血與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結腫脹等。腹膜與腹腔各臟器之間發生粘連,關節腔滑液增多,內含纖維蛋白絮狀物和伴發關節軟骨損傷(可見軟骨表面變粗糙)。傳染性副豬嗜血桿菌病(多發性炎和關節炎)該菌對青霉素、壯觀霉素、林肯霉素有抗藥性,不要使用。
3.治療措施據研究,本病的病原體對磺胺類藥物比較敏感,因此,磺胺嘧啶、磺胺甲嘧啶和磺胺甲氧異惡唑等是常被選用的治療藥物。2003年,有人報道用自家血清治療本病油較好的效果。自家血清的制備:用自制疫苗按免疫程序免疫育肥豬,一周后在注射10毫升;或用已康復的病豬,屠宰是無菌采集血液,分離血清并滅活細胞,病毒脫毒處理,在做無菌檢驗和動物試驗,合格后置與4℃或-20℃保存備用。使用方法:一個月齡的仔豬每頭肌注自己血清15毫升,一周后再注射25毫升,必要時進行第三次注射,并在血清中加入長效緩釋抗生素,可取得較好得療效。其他較大得仔豬,可適當增加血清得用量。
4.預防措施4.1.免疫接種副豬嗜血桿菌多價油乳劑滅活苗,先給母豬接種,通過初乳可使4周齡以內的仔豬獲得保護力,仔豬4周齡時,再接種同樣疫苗,使其產生免疫力(方法和劑量按說明)。必須注意HPs血清型眾多,如接種的疫苗所含血清型的種類與所發生的HPs血清型相乎,則效果優良,否則會致免疫失敗。4.2.減少仔豬的流動,提倡自繁自養,專飼養販運仔豬的商品豬場,盡量從本地區購進仔豬(因本病血清型具有明顯的地方特性),以防將新的HPs血清型帶入本地區。4.3.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清潔衛生,通風良好,防寒防署,盡量減少其它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絕不同生產期的豬混養于一欄,減少牲豬的流動,提高豬的抗病力。4.4.加強豬營養管理,按照保健的方法,在35kg以下的架子豬飼料中添加2%護子康1號,增強豬的抗病力,能很好的防控本病。4.5.據已發過本病的豬場主介紹:在飼料和飲水中添加抗菌藥物來預防HPs的發生,都以失敗告終。患本病后,用口服抗菌物也不起作用。4.6.本菌對氨芐西林、喹諾酮類(俗稱沙星類)、頭孢菌素類、四環素類、增效磺胺等藥物敏感。可用上述一種或聯合用藥,進行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
由鏈球菌引起的關節炎
1.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多發性關節炎,一個或多個關節周圍肌肉腫脹,疼痛,跛行,難以站立,有的后肢癱瘓,臥地不起,觸診關節局部有波動感,少數變硬,皮膚增厚。患豬體溫升高,被毛粗亂,食欲不佳,逐漸消瘦。
2.解剖病變剖檢患病關節可見漿液纖維素性炎癥,關節囊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濁,并含有黃白色奶酪樣塊狀物。有的關節周圍皮下有膠樣水腫,重者關節軟骨壞死,關節周圍組織有多發性化膿灶、壞死。
3.診斷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解剖病變和實驗室檢查,可診斷為鏈球菌感染引起的關節炎。
4.治療及時隔離病豬,對病豬、可疑病豬進行治療。對鏈球菌敏感的藥物有很多:青鏈霉素、頭孢噻呋、頭孢拉定、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類等,但由于鏈球菌極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治療時治療劑量要足,療程要完整,可考慮輪換用藥和聯合用藥,從此次治療結果看,目前阿莫西林治療鏈球菌引起的豬關節炎效果還可以。
5.討論鏈球菌是引發豬病的重要致病性細菌,能引起豬的多種疾病:急性常為出血性敗血癥和腦炎,慢性以關節炎、心內膜炎、淋巴結化膿及組織化膿等為特征。隨著氣溫升高,陰雨潮濕等系列環境誘因,尤其易引發關節炎,如不進行及時防治,很快就會波及全群,嚴重的也會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