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用斷食饑餓的方法來針對性的治療蛋雞禽流感的實踐,目前業內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可行,有人認為不可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療法和爭議是因為禽流感年復一年難防難治,人們對藥物治療的效果日趨困惑和懷疑,對治愈后的生產性能恢復日趨沒有信心。那么,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筆者以為,這首先是一個實踐問題而非理論問題。從現成的理論概念上講,這種做法是立不住的,然而值得人們研究。因為雞群發病后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再饑餓斷食無異于雪上加霜,導致雞的抵抗力更趨下降,還會導致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有人曾統計認為,會引起雞群死亡率上升30%。但是,藥物防治的效果眾所周知的不理想,這就迫使人們開動腦筋去想辦法,辦法之一就是饑餓療法。這個方法有成功的也有不理想的,不可一概而論。就筆者的觀點說,是贊成這樣的實踐的,這是對現有理論的一種突破,也是禽流感防治實踐中的一個小創新。
就算有不成功的病例,也不應否定其合理的和成功的一面。筆者曾在河北新樂周邊的蛋雞養殖區走訪調查,也與一些臨床一線的獸醫進行了交流,大家認為,現有理論講不通并不等于臨床實踐行不通,還有的獸醫闡述了饑餓療法的理論探索,筆者認為是有益的。例如,有獸醫認為,斷料的根本目的是迫使雞停產,停產就意味著停止營養物質的以蛋的形式的從體內流失——有許多臨床病例都是患病雞采食減少卻仍然在產畸形蛋,而處于發病臨界點尚未發病的雞則仍然連續產蛋;也部分的阻止了免疫抗體的流失(雞蛋內總含有免疫抗體)此時斷料,雞只雖然不再進食但已經蓄積在體內的營養物質會存留于體內以增強免疫抗體。又有獸醫認為,饑餓法停止產蛋會使得雞的生殖系統得到有效休息,使得已經發生炎癥的卵巢、輸卵管不再工作,便于該器官的自然康復。還有獸醫認為,饑餓法是迫使雞群的生理代謝發生急劇改變,是一種短時間內的“棄舊圖新”,刺激機體重新煥發機能。
何況,這種人為的饑餓停產只是以5~7天為限,斷料不停水,減去人工光保持自然光,緊接著補以少量食鹽、維生素、葡萄糖等,再逐漸恢復采食,只要發病初期雞群中大部分雞只仍然采食,死亡率不高,采用此法是可行的。事實上,所謂斷料,在患病雞群中總是存在的,部分雞因病的緣故也會食欲廢絕,這是一種病理生理的反應。人為斷料對于這類雞只是無所謂的,采用此法出現的死雞不一定就是因斷料而加重病情所致。與藥物治療比較起來,饑餓法近乎殘酷,有點近似“休克療法”的味道,要根據雞群總體體況、日齡、發病程度等有選擇的進行,不可一概都采用。饑餓法用過后,還應注意有無繼發的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的感染;可以適當用些抗生素。饑餓法治愈的雞群恢復產蛋較慢,時間長,這也是要從經濟效益上要比較的。總而言之,在當前病毒變異、溫和化、藥物防治跟不上病勢變化的前提下,對于中低死亡率的禽群,此種方法是值得在實踐中提煉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