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中獸醫辨證施治理論,選擇了穿心蓮、白頭翁等中草藥配成預防仔豬黃白痢的制劑“黃白痢散”,通過拌料喂服母豬進行了預防仔豬黃白痢的試驗。18頭胎次、體重、年齡、分娩期相近的待產母豬隨機分為3組,一組為對照組(CK),其余兩組為處理組,兩個處理組的母豬從產前5~7 d開始,每頭每天分別喂50 g和100 g黃白痢散1次,產后1~2 d連喂2次,之后每隔7 d再喂1次,直至斷奶。結果表明:(1)“黃白痢散”煎劑在平板對所分離的大腸桿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徑為14.3 mm;(2)添加“黃白痢散”的兩個處理組分別獲得83.22%和94.29%的保護率,效果顯著(P<0.01),與CK相比,處理組黃白痢發病率分別下降了46.10%和58.06%,平均斷奶窩重分別提高8.81 kg和11.06 kg,而窩收益分別增加98.22元和117.22元。由此可見,通過母豬飼料喂服“黃白痢散”,對大腸桿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可有效預防仔豬黃白痢,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 母豬;中藥;“黃白痢散”;仔豬黃白痢
仔豬黃白痢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仔豬腸道疾病,仔豬黃痢主要發生于7日齡以內的仔豬, 常呈急性發作, 發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 仔豬白痢主要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 雖死亡率不高, 但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 使斷奶窩重和飼料報酬降低, 嚴重制約著養豬業的發展。 目前, 對于該病主要采取包括菌苗免疫、 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等進行治療。
其中菌苗免疫因腸道微生物抗原和抗原決定簇復雜,免疫效果常不確切,而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治療仍是防治該病的主要手段,且大多數為抗生素類,但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導致該菌地方耐藥現象十分普遍,如臨床上常用的慶大霉素、土霉素、氟哌酸、諾氟沙星等藥物療效降低,因此有必要尋求新的防治方法。中草藥具有非特異性抗菌作用,殘留、毒性較低,而且動物一般對它不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
仔豬疾病與母豬有密切的關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等文獻認為“客貴邪乎早逐,邪不去,則病不愈”,“乳下嬰兒有疾必調其母,母乳傳藥,母安子安”。同時,中醫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上工治未病”,強調防重于治。為此,我們根據中獸醫理論和臨床中藥治療實踐,辨證施治,合理組方,配成“黃白痢散”拌料飼喂母豬,以期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中藥“黃白痢散”
選用白頭翁、穿心蓮、黃柏、苦參、黃連等藥物按一定比例配合組方,混合、粉碎,分裝備用。
1.2 中藥“黃白痢散”的體外抑菌試驗
1.2.1 病原分離鑒定 用滅菌棉拭子從黃白痢癥狀明顯的病豬直腸采集糞便, 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 37 ℃培養,再挑取典型菌落分別接種麥康凱平板和三糖鐵瓊脂培養基,37 ℃培養,24 h后觀察,麥康凱平板上長出光滑、圓形、呈紅色的大菌落,三糖鐵瓊脂斜面變黃,底層產酸產氣。選擇麥康凱平板的紅色大菌落進行生化反應最后判定為大腸埃希氏菌。將病原性大腸桿菌的菌液均勻涂布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待做抑菌試驗。
1.2.2 中藥“黃白痢散”煎劑的制備 稱取“黃白痢散”30 g,加水200 ml,浸泡30 min,煮沸30 min,濾出煎液,在藥渣中再加入等量水,煮沸30 min,過濾,將2次濾液混合,置水浴鍋中濃縮至含生藥1g/ml,裝于潔凈的三角瓶中,經高壓滅菌30 min,即為中藥原液。
1.2.3 試驗方法 采用常規中藥敏感試驗的打孔法。用直徑為6 mm的金屬打孔器在涂布有病原菌的瓊脂培養基上打孔,并于洞底加溶化的滅菌瓊脂少許,以密封洞底,向洞內加入制備好的中藥原液,以加滿不溢出為宜,置37 ℃溫箱中培養24 h,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
1.2.4 判定標準 抑菌圈直徑小于10 mm為耐藥;10~15 mm為中度敏感;15 mm以上為高度敏感。
1.3 預防試驗
1.3.1 試驗動物的選擇與處理 選取品種、胎次、體重、年齡、分娩期相近的18頭待產母豬,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試驗一組、試驗二組和對照組(CK),受試動物飼養管理條件基本一致,均勻單欄限位飼養。產前5~7 d開始,試一、二組的母豬分別每頭每天喂50 g、100 g“黃白痢散”1次,產后1~2 d,連喂2次,之后每隔7 d再喂1次,直至斷奶。CK飼喂不添加黃白痢散的基礎日糧。
1.3.2 觀察指標 每天觀察記錄仔豬糞便、精神、食欲、發病等情況,測定仔豬平均初生窩重和28日齡平均斷奶窩重。
1.3.3 數據處理 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數據的顯著性檢驗,發病率、保護率均用卡方檢驗,并分析經濟效益。
2 結果
2.1 中藥“黃白痢散”的體外抑菌試驗
接種本地分離到的病原性大腸桿菌,“黃白痢散”煎劑原液的藥敏抑菌圈平均直徑為143 mm,依據判定標準為中度敏感,說明該復方中藥對大腸桿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2.2 對仔豬增重效果
試驗一、二組平均每窩較CK分別增重8.81 kg和11.06 kg,效果明顯(詳見表1)。
表 1 試驗豬增重情況
組別 母豬數/頭 產仔數/頭 平均出生窩重/kg 平均斷奶窩重/kg 較CK增重/kg·窩-1
試一組 6 72 17.41±1.24 69.0±3.14 8.81
試二組 6 70 16.88±1.01 71.25±4.33 11.06
CK 6 69 15.28±1.27 60.19±4.38 -
2.3 對仔豬黃白痢發病保護效果
試驗組與CK比較對仔豬發病保護效果明顯(P<0.01.)(見表2),其中試驗一、二組的發病保護率分別為83.88%和94.29%,仔豬黃白痢的發病率分別下降了46.1%和58.06%,兩試驗組間差異不顯著。
表 2 母豬喂服“黃白痢散”預防仔豬黃白痢的臨床效果
組別 母豬數/頭 產仔數/頭 仔豬發病數/頭 仔豬發病率/% 發病保護率/%
試一組 6 72 12 16.67 83.33
試二組 6 70 4 5.71 94.29
CK 6 69 44 63.77 -
注:表示P<0.01。
2.4 經濟效益分析
在整個預防試驗期間,試驗一、二組每頭母豬扣出中藥“黃白痢散”成本。根據當地仔豬市場價格,每頭母豬毛收入比CK分別增加98.22元和117.72元。每頭仔豬分別多獲毛利8.19元和10.66元(見表3)。
表 3 經濟效益核算
組別 窩均初生重/kg 窩均斷奶重/kg 較CK增重/kg·窩-1 窩毛收入/元 窩中藥藥費/元 窩增收/元 頭增收/元
試一組 17.41±1.24 69.0±3.14 8.81 105.72 7.50 98.22 8.19
試二組 16.88±1.01 71.25±4.33 11.06 132.72 15.00 117.72 10.06
CK 15.28±1.27 60.19±4.38 - - - - -
注:當地仔豬市場價以12.00元/kg計算,黃白痢散為25.00元/kg,其他條件一致,費用不計在內。
3 討論
3.1 仔豬黃白痢主要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其傳染源通常是帶菌母豬,致病性大腸桿菌經母豬排出體外后,散布圈舍,污染了母豬的乳頭和皮膚,仔豬吮乳或舔母豬皮膚時,病原微生物便進入仔豬消化道,這時仔豬消化機能尚未發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機能較弱,缺乏游離鹽酸,難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導致仔豬發病,而黃白痢散在對病原性埃希氏大腸桿菌體外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故母豬內服中藥“黃白痢散”后,使致病性大腸桿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減少了仔豬的感染機會,同時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通過母乳途徑,使仔豬出生后就獲得了藥物對疾病的防治作用,因而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另據資料顯示,“黃白痢散”中的穿心蓮、黃連等清熱類藥物均能從多方面提高機體的抗感染功能,如提高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抗體生成,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等,同時還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機體的抗應激能力,提高機體對感染的耐受力,調整整體功能,增強了機體本身的抗病力,具有扶正祛邪作用。
3.2 按中獸醫學理論,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白痢一是胎毒過盛;二是熱乳所傷,三是母豬過食或飼料變更,四是天氣驟變、寒熱侵襲等引起。根據中獸醫學理論和臨床中藥治療實踐,篩選出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健脾為主的中藥配成黃白痢散,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且對腸黏膜有收斂作用;穿心蓮消腫止痛,清腸止痢;黃柏瀉下焦濕熱;黃連苦寒清上焦之火;茯苓滲濕利水,健脾益胃;陳皮理氣健脾,甘草調和諸藥,上藥相伍,共建燥濕解毒,澀腸止痢,調理脾胃之功效。
3.3 母豬服用此方后,仔豬黃白痢發病率減少,平均斷奶窩重增加。黃白痢散的成本低,一頭母豬在一個哺乳期內的預防費為7.50~15.00元,用藥至仔豬斷奶,與CK相比,平均每窩增收98.22~117.22元,經濟效益顯著,經預防的仔豬即使發病,癥狀也較輕,有的不治自愈,有的1~2天即可痊愈,大大縮短了病程。從兩組預防試驗結果來看,試驗二組每頭母豬日添加100 g,其仔豬增重及發病保護率均高于試驗一組(日添加50 g),雖然二組差異不顯著,但在具體推廣應用時,最佳給藥劑量和時間間隔尚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試驗而確定。
3.4 黃白痢散藥源廣,價格低廉,通過母豬代服,有較好的防病增重效果,而且把對一窩仔豬黃白痢的處理轉化為一頭母豬的處理,克服了打針、灌藥的困難,既大大節省了勞動力,又提高了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因此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
關鍵詞: 母豬;中藥;“黃白痢散”;仔豬黃白痢
仔豬黃白痢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仔豬腸道疾病,仔豬黃痢主要發生于7日齡以內的仔豬, 常呈急性發作, 發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 仔豬白痢主要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 雖死亡率不高, 但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 使斷奶窩重和飼料報酬降低, 嚴重制約著養豬業的發展。 目前, 對于該病主要采取包括菌苗免疫、 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等進行治療。
其中菌苗免疫因腸道微生物抗原和抗原決定簇復雜,免疫效果常不確切,而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治療仍是防治該病的主要手段,且大多數為抗生素類,但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導致該菌地方耐藥現象十分普遍,如臨床上常用的慶大霉素、土霉素、氟哌酸、諾氟沙星等藥物療效降低,因此有必要尋求新的防治方法。中草藥具有非特異性抗菌作用,殘留、毒性較低,而且動物一般對它不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
仔豬疾病與母豬有密切的關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等文獻認為“客貴邪乎早逐,邪不去,則病不愈”,“乳下嬰兒有疾必調其母,母乳傳藥,母安子安”。同時,中醫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上工治未病”,強調防重于治。為此,我們根據中獸醫理論和臨床中藥治療實踐,辨證施治,合理組方,配成“黃白痢散”拌料飼喂母豬,以期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中藥“黃白痢散”
選用白頭翁、穿心蓮、黃柏、苦參、黃連等藥物按一定比例配合組方,混合、粉碎,分裝備用。
1.2 中藥“黃白痢散”的體外抑菌試驗
1.2.1 病原分離鑒定 用滅菌棉拭子從黃白痢癥狀明顯的病豬直腸采集糞便, 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 37 ℃培養,再挑取典型菌落分別接種麥康凱平板和三糖鐵瓊脂培養基,37 ℃培養,24 h后觀察,麥康凱平板上長出光滑、圓形、呈紅色的大菌落,三糖鐵瓊脂斜面變黃,底層產酸產氣。選擇麥康凱平板的紅色大菌落進行生化反應最后判定為大腸埃希氏菌。將病原性大腸桿菌的菌液均勻涂布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待做抑菌試驗。
1.2.2 中藥“黃白痢散”煎劑的制備 稱取“黃白痢散”30 g,加水200 ml,浸泡30 min,煮沸30 min,濾出煎液,在藥渣中再加入等量水,煮沸30 min,過濾,將2次濾液混合,置水浴鍋中濃縮至含生藥1g/ml,裝于潔凈的三角瓶中,經高壓滅菌30 min,即為中藥原液。
1.2.3 試驗方法 采用常規中藥敏感試驗的打孔法。用直徑為6 mm的金屬打孔器在涂布有病原菌的瓊脂培養基上打孔,并于洞底加溶化的滅菌瓊脂少許,以密封洞底,向洞內加入制備好的中藥原液,以加滿不溢出為宜,置37 ℃溫箱中培養24 h,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
1.2.4 判定標準 抑菌圈直徑小于10 mm為耐藥;10~15 mm為中度敏感;15 mm以上為高度敏感。
1.3 預防試驗
1.3.1 試驗動物的選擇與處理 選取品種、胎次、體重、年齡、分娩期相近的18頭待產母豬,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試驗一組、試驗二組和對照組(CK),受試動物飼養管理條件基本一致,均勻單欄限位飼養。產前5~7 d開始,試一、二組的母豬分別每頭每天喂50 g、100 g“黃白痢散”1次,產后1~2 d,連喂2次,之后每隔7 d再喂1次,直至斷奶。CK飼喂不添加黃白痢散的基礎日糧。
1.3.2 觀察指標 每天觀察記錄仔豬糞便、精神、食欲、發病等情況,測定仔豬平均初生窩重和28日齡平均斷奶窩重。
1.3.3 數據處理 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數據的顯著性檢驗,發病率、保護率均用卡方檢驗,并分析經濟效益。
2 結果
2.1 中藥“黃白痢散”的體外抑菌試驗
接種本地分離到的病原性大腸桿菌,“黃白痢散”煎劑原液的藥敏抑菌圈平均直徑為143 mm,依據判定標準為中度敏感,說明該復方中藥對大腸桿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2.2 對仔豬增重效果
試驗一、二組平均每窩較CK分別增重8.81 kg和11.06 kg,效果明顯(詳見表1)。
表 1 試驗豬增重情況
組別 母豬數/頭 產仔數/頭 平均出生窩重/kg 平均斷奶窩重/kg 較CK增重/kg·窩-1
試一組 6 72 17.41±1.24 69.0±3.14 8.81
試二組 6 70 16.88±1.01 71.25±4.33 11.06
CK 6 69 15.28±1.27 60.19±4.38 -
2.3 對仔豬黃白痢發病保護效果
試驗組與CK比較對仔豬發病保護效果明顯(P<0.01.)(見表2),其中試驗一、二組的發病保護率分別為83.88%和94.29%,仔豬黃白痢的發病率分別下降了46.1%和58.06%,兩試驗組間差異不顯著。
表 2 母豬喂服“黃白痢散”預防仔豬黃白痢的臨床效果
組別 母豬數/頭 產仔數/頭 仔豬發病數/頭 仔豬發病率/% 發病保護率/%
試一組 6 72 12 16.67 83.33
試二組 6 70 4 5.71 94.29
CK 6 69 44 63.77 -
注:表示P<0.01。
2.4 經濟效益分析
在整個預防試驗期間,試驗一、二組每頭母豬扣出中藥“黃白痢散”成本。根據當地仔豬市場價格,每頭母豬毛收入比CK分別增加98.22元和117.72元。每頭仔豬分別多獲毛利8.19元和10.66元(見表3)。
表 3 經濟效益核算
組別 窩均初生重/kg 窩均斷奶重/kg 較CK增重/kg·窩-1 窩毛收入/元 窩中藥藥費/元 窩增收/元 頭增收/元
試一組 17.41±1.24 69.0±3.14 8.81 105.72 7.50 98.22 8.19
試二組 16.88±1.01 71.25±4.33 11.06 132.72 15.00 117.72 10.06
CK 15.28±1.27 60.19±4.38 - - - - -
注:當地仔豬市場價以12.00元/kg計算,黃白痢散為25.00元/kg,其他條件一致,費用不計在內。
3 討論
3.1 仔豬黃白痢主要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其傳染源通常是帶菌母豬,致病性大腸桿菌經母豬排出體外后,散布圈舍,污染了母豬的乳頭和皮膚,仔豬吮乳或舔母豬皮膚時,病原微生物便進入仔豬消化道,這時仔豬消化機能尚未發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機能較弱,缺乏游離鹽酸,難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導致仔豬發病,而黃白痢散在對病原性埃希氏大腸桿菌體外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故母豬內服中藥“黃白痢散”后,使致病性大腸桿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減少了仔豬的感染機會,同時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通過母乳途徑,使仔豬出生后就獲得了藥物對疾病的防治作用,因而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另據資料顯示,“黃白痢散”中的穿心蓮、黃連等清熱類藥物均能從多方面提高機體的抗感染功能,如提高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抗體生成,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等,同時還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機體的抗應激能力,提高機體對感染的耐受力,調整整體功能,增強了機體本身的抗病力,具有扶正祛邪作用。
3.2 按中獸醫學理論,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白痢一是胎毒過盛;二是熱乳所傷,三是母豬過食或飼料變更,四是天氣驟變、寒熱侵襲等引起。根據中獸醫學理論和臨床中藥治療實踐,篩選出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健脾為主的中藥配成黃白痢散,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且對腸黏膜有收斂作用;穿心蓮消腫止痛,清腸止痢;黃柏瀉下焦濕熱;黃連苦寒清上焦之火;茯苓滲濕利水,健脾益胃;陳皮理氣健脾,甘草調和諸藥,上藥相伍,共建燥濕解毒,澀腸止痢,調理脾胃之功效。
3.3 母豬服用此方后,仔豬黃白痢發病率減少,平均斷奶窩重增加。黃白痢散的成本低,一頭母豬在一個哺乳期內的預防費為7.50~15.00元,用藥至仔豬斷奶,與CK相比,平均每窩增收98.22~117.22元,經濟效益顯著,經預防的仔豬即使發病,癥狀也較輕,有的不治自愈,有的1~2天即可痊愈,大大縮短了病程。從兩組預防試驗結果來看,試驗二組每頭母豬日添加100 g,其仔豬增重及發病保護率均高于試驗一組(日添加50 g),雖然二組差異不顯著,但在具體推廣應用時,最佳給藥劑量和時間間隔尚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試驗而確定。
3.4 黃白痢散藥源廣,價格低廉,通過母豬代服,有較好的防病增重效果,而且把對一窩仔豬黃白痢的處理轉化為一頭母豬的處理,克服了打針、灌藥的困難,既大大節省了勞動力,又提高了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因此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