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陽養殖戶反映,自家有一頭豬死后腹脹如鼓、肛門外翻、其他沒有任何癥狀,突然死亡、解泊后就大腸處出現一個洞、腸腔出血其他無癥狀,目前獸醫初步診斷為豬惡性水腫病。
豬惡性水腫是豬外科常見疾病之一,發病迅速,病情嚴重,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多為創傷局部發生急劇氣性炎性水腫,并伴有發熱和全身毒血癥。病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家畜腸道中和土壤中較多,成為傳染源。
主要表現為創傷感染,為局部彌漫性炎性水腫,初期堅實,有熱感、疼痛。治療原則是局部消毒及抗生素治療。該病的病原為梭菌屬(Clostridium)中的腐敗梭菌、魏氏梭菌、諾威氏梭菌及溶組織梭菌等,豬惡性水腫病例中,有60%可分離到腐敗梭菌,其次是魏氏梭菌,諾威氏梭菌和溶組織梭菌僅占5%。病理剖檢變化和結合有外傷發生時,可懷疑為該病,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細菌抹片、染色、鏡檢取病變水腫液和組織,特別是肝被膜做觸片或涂片,用革蘭氏染色法染色,顯微鏡檢查。在肝的染色片中,可見到微彎曲長絲狀排列的革蘭氏染色陽性大桿菌,這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細菌分離培養取局部水腫液或肝組織病料,接種于厭氧肉肝湯培養基中,37℃培養24小時,肉肝湯均勻混濁,并產生氣體,有沉淀;在葡萄糖血液瓊脂上,呈微弱β溶血;分純的細菌可進一步做生化試驗。動物接種試驗取病料作成1比10乳懸液,接種家兔、豚鼠、小鼠或鴿等實驗動物,肌肉注射。
一般在接種后18~24小時內死亡。注射局部,呈現明顯的出血性水腫,肌肉鮮紅色浸潤;取局部水腫液涂片、染色、鏡檢,可以見到兩端鈍圓的大桿菌,在肝臟表面觸片的染色片上,可見長絲狀的大桿菌。免疫熒光抗體法可用于本病的快速診斷。鑒別診斷注意與豬水腫病和豬巴氏桿菌病的區別診斷。
防治措施注意防止外傷,一旦有外傷發生,要及時進行處治。特別是在養豬生產中的去勢、斷臍帶、剪齒、斷尾、注射及外科手術等工作中,要嚴格消毒,均應按操作規程進行。所用器械需先進行消毒、滅菌。對發病豬,要及時隔離,盡早進行治療,可以采取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相結合,以防擴大傳播。病豬水腫部位,可切開、擴創,清除異物和壞死組織,用1%~2%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液反復沖洗,消毒,清洗干凈后,創口內撒青霉素、磺胺粉、磺胺碘仿合劑等;以后每天可按常規的外科治療方法進行。并可在水腫部周圍,注射青霉素等抗菌藥物。根據患病豬只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的全身和對癥療法,如用抗生素或和磺胺類藥物配合應用,同時進行強心、補液、解毒等治療。治療時,病豬創口排出的水腫液、壞死組織及廢棄物應消毒和燒毀。使用過的治療工具應徹底消毒;病豬污染的豬舍和場地,可用2%氫氧化鈉溶液或1%漂白粉溶液等消毒藥液消毒;糞便、剩余的飼料及死亡尸體應焚燒或加入消毒藥液后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