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由魏氏梭菌引起的肉雞壞死性腸炎發生廣泛流行。天氣持續少雨干旱,使用劣質魚粉等是本病的誘發原因。主要侵害2~5周齡地面平養的肉仔雞,以嚴重消化不良,生長發育停滯為主要特征。經實驗室細菌分離培養,壓片鏡檢確診為本病。經藥敏試驗確定用痢菌凈、羥氨芐青霉素等治療,同時配合小腸球蟲病的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肉雞魏氏梭菌壞死性腸炎小腸球蟲病誘發原因藥敏試驗
1998年秋季以來,本地區發生肉雞壞死性腸炎的廣泛流行。其發生特點是,大群中有10%~20%的雞只發病,嚴重的消化不良,生長停滯,飼料報酬下降。本病經常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或繼發,且一般的藥物和常規劑量難以產生療效。給廣大養雞場(戶)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并同時帶來了飼養管理上的麻煩。
病理診斷:
1 流行特點及臨床癥狀
本病于7~10月份多發,涉及區域廣泛,發病率為6%~38%,死亡率一般在6%左右。其顯著的流行特點是,在同一區域或同一雞群中反復發作,斷斷續續的不斷出現病死雞和淘汰雞,病程持續時間長,可直至該雞群上市。
本病主要侵害2~5周齡地面平養肉仔雞。2周齡以內的雛雞也可發病。病雞表現明顯的精神沉郁,閉眼嗜睡,食欲減退,腹瀉以及羽毛粗亂無光易折斷。病雞生長發育受阻,排黑色、灰色稀便,有時混有血液。有些情況下與小腸球蟲病并發,糞便稍稀呈柿黃色或間有肉樣便。病程稍長,有的出現神經癥狀。病雞翅腿麻痹,顫動,站立不起,癱瘓,雙翅拍地,觸摸時尖聲鳴叫。
2 病理變化
肉眼變化主限于小腸,特別是空腸和回腸,部分盲腸也可見病變。腸壁脆弱、擴張充滿氣體,腸粘膜附著疏松或致密偽膜,偽膜外觀呈黃色或綠色。腸壁漿膜層可見出血斑,有的毛細血管破裂形成血暈。粘膜出血深達肌層,時有彌漫性出血并發生嚴重壞死。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時,腸內容物柿黃色,混有碎的小血凝塊,腸壁有大頭針帽樣出血點或壞死灶。
3 診斷
本病常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極易被后者所掩蓋。最后的確診依賴于實驗室診斷。
3.1 取小腸受損病變部位的腸粘膜刮取物涂片,火焰固定,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有許多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陽性腸桿菌。用該刮取物直接涂片鏡檢,有時可發現數個艾美爾球蟲卵囊,證明有球蟲病的并發。
3.2 無菌刮取有典型病變的腸粘膜(取自死亡后4小時以內的雞),劃線接種于葡萄糖血液瓊脂上,37℃厭氧培養過夜,可生成幾個圓形光滑隆起,淡灰色,直徑2~4mm的較大型菌落,菌落周圍發生內區完全溶血,外區不完全溶血和脫色的雙重溶血現象。挑取此菌落壓片、染色,鏡檢發現與前述相同的細菌。
3.3 挑選典型菌落接種于牛乳培養基中培養8~10小時后,可見明顯的“暴烈發酵”現象,凝固的乳酪蛋白成為多孔海綿狀或分裂為數塊。
3.4 藥敏試驗的結果是,該菌對青霉素類、痢菌凈、鏈霉素高敏;對痢特靈、桿菌肽、氯霉素中敏;對復方敵菌凈、土霉素、慶大霉素不敏感。
防治方法:
治療
該病確診后,我們制訂了以治療壞死性腸炎為主,兼治小腸球蟲病為輔的原則。依據藥敏試驗的結果,投喂高敏藥物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
首先加強通風換氣,全群隔日帶雞消毒一次。痢菌凈0.03%飲水,一日二次,每次2~3小時,連用3~5天;飼料中拌入15ppm桿菌肽和70ppm鹽霉素。2周齡以內的雛雞,100升飲水中加入羥氨芐青霉素15g,一日二次,每次2~3小時,連用3~5天。
用藥24小時后,糞便顏色明顯改觀,病雞癥狀減輕,采食量增加,3天后癥狀消失,雞群恢復正常。以后再加強用藥2天。
由魏氏梭菌引起的肉雞壞死性腸炎發生廣泛流行。天氣持續少雨干旱,使用劣質魚粉等是本病的誘發原因。主要侵害2~5周齡地面平養的肉仔雞,以嚴重消化不良,生長發育停滯為主要特征。經實驗室細菌分離培養,壓片鏡檢確診為本病。經藥敏試驗確定用痢菌凈、羥氨芐青霉素等治療,同時配合小腸球蟲病的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肉雞魏氏梭菌壞死性腸炎小腸球蟲病誘發原因藥敏試驗
1998年秋季以來,本地區發生肉雞壞死性腸炎的廣泛流行。其發生特點是,大群中有10%~20%的雞只發病,嚴重的消化不良,生長停滯,飼料報酬下降。本病經常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或繼發,且一般的藥物和常規劑量難以產生療效。給廣大養雞場(戶)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并同時帶來了飼養管理上的麻煩。
病理診斷:
1 流行特點及臨床癥狀
本病于7~10月份多發,涉及區域廣泛,發病率為6%~38%,死亡率一般在6%左右。其顯著的流行特點是,在同一區域或同一雞群中反復發作,斷斷續續的不斷出現病死雞和淘汰雞,病程持續時間長,可直至該雞群上市。
本病主要侵害2~5周齡地面平養肉仔雞。2周齡以內的雛雞也可發病。病雞表現明顯的精神沉郁,閉眼嗜睡,食欲減退,腹瀉以及羽毛粗亂無光易折斷。病雞生長發育受阻,排黑色、灰色稀便,有時混有血液。有些情況下與小腸球蟲病并發,糞便稍稀呈柿黃色或間有肉樣便。病程稍長,有的出現神經癥狀。病雞翅腿麻痹,顫動,站立不起,癱瘓,雙翅拍地,觸摸時尖聲鳴叫。
2 病理變化
肉眼變化主限于小腸,特別是空腸和回腸,部分盲腸也可見病變。腸壁脆弱、擴張充滿氣體,腸粘膜附著疏松或致密偽膜,偽膜外觀呈黃色或綠色。腸壁漿膜層可見出血斑,有的毛細血管破裂形成血暈。粘膜出血深達肌層,時有彌漫性出血并發生嚴重壞死。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時,腸內容物柿黃色,混有碎的小血凝塊,腸壁有大頭針帽樣出血點或壞死灶。
3 診斷
本病常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極易被后者所掩蓋。最后的確診依賴于實驗室診斷。
3.1 取小腸受損病變部位的腸粘膜刮取物涂片,火焰固定,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有許多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陽性腸桿菌。用該刮取物直接涂片鏡檢,有時可發現數個艾美爾球蟲卵囊,證明有球蟲病的并發。
3.2 無菌刮取有典型病變的腸粘膜(取自死亡后4小時以內的雞),劃線接種于葡萄糖血液瓊脂上,37℃厭氧培養過夜,可生成幾個圓形光滑隆起,淡灰色,直徑2~4mm的較大型菌落,菌落周圍發生內區完全溶血,外區不完全溶血和脫色的雙重溶血現象。挑取此菌落壓片、染色,鏡檢發現與前述相同的細菌。
3.3 挑選典型菌落接種于牛乳培養基中培養8~10小時后,可見明顯的“暴烈發酵”現象,凝固的乳酪蛋白成為多孔海綿狀或分裂為數塊。
3.4 藥敏試驗的結果是,該菌對青霉素類、痢菌凈、鏈霉素高敏;對痢特靈、桿菌肽、氯霉素中敏;對復方敵菌凈、土霉素、慶大霉素不敏感。
防治方法:
治療
該病確診后,我們制訂了以治療壞死性腸炎為主,兼治小腸球蟲病為輔的原則。依據藥敏試驗的結果,投喂高敏藥物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
首先加強通風換氣,全群隔日帶雞消毒一次。痢菌凈0.03%飲水,一日二次,每次2~3小時,連用3~5天;飼料中拌入15ppm桿菌肽和70ppm鹽霉素。2周齡以內的雛雞,100升飲水中加入羥氨芐青霉素15g,一日二次,每次2~3小時,連用3~5天。
用藥24小時后,糞便顏色明顯改觀,病雞癥狀減輕,采食量增加,3天后癥狀消失,雞群恢復正常。以后再加強用藥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