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痘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皮膚和粘膜上發生痘疹。其病原體有兩種:一種是豬痘病毒,僅能使豬發病;另一種是痘苗病毒,能使牛、豬等多種動物感染。兩種病毒無交叉免疫性。痘病毒對干燥的抵抗力較強,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6-8周。常用的消毒藥如0.5%福爾馬林等易使其滅活。
一. 流行病學
本病是由豬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在皮膚及某些粘膜上出現痘疹,只感染豬,常呈地方流行。本病常發生于仔豬和小豬,成年豬的抵抗力較強,豬痘主要通過損傷皮膚傳染,在豬虱和其他吸血昆蟲甚多、衛生狀況不良的豬場和豬舍,最易發生豬痘。由于痘病毒在干痂中能生存很長時間,隨著豬場成豬不斷地被新豬更替,致使豬痘可以無限期地留存在豬群內。
二. 臨床癥狀
潛伏期:豬痘感染的為3-6天;痘苗病毒感染僅2-3天。病豬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不減退,鼻、眼有分泌物。痘疹主要發生于驅干的下腹部、四肢內側、鼻鏡、眼皮、耳部等無毛和少毛部位。痘疹開始為深紅色的硬結節,突出于皮膚表面,略呈半球狀,表面平整,見不到水皰期即轉為膿皰,并很快結成棕黃色痂塊,脫落后變成白色斑塊而痊愈,病程10-15天。另外在口、咽、氣管、支氣管等處若發生痘疹時,常引起敗血癥而最終引起死亡。
本病多為良性經過,病死率不高,所以易被忽視,以致影響豬的生長發育,但在飼養管理不善或繼發感染時,常使病死率增高,尤其是幼齡豬。
三. 病理變化
痘疹病變主要發生于鼻鏡、鼻孔、唇、齒齦、腹下、腹側和四肢內側等處,也可發生在背部皮膚,死亡豬的咽、口腔、胃和氣管常發生皰疹。
當忽視飼養管理時,本病常可繼發胃腸炎、肺炎,引起敗血癥死亡。
四. 診斷方案
可用黃芪多糖、利巴韋林(目前該藥已禁用)等抗病毒藥物注射,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板藍根、黃芩、黃柏等拌料飼喂。潰爛的地方用紫藥水、紅霉素軟膏涂布。同時用抗生素如環丙殺星、氟苯尼考等肌肉注射以防止繼發感染。
目前尚無疫苗可用于免疫,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結合本場防疫程序,在定期預防的基礎上,應用百毒殺、菌毒滅等藥品,按藥品說明中等施藥比例噴灑豬體、圈舍,消除病原。為防感冒可在每日氣溫高時噴灑,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5~7天以結痂、脫落后康復。如不怕麻煩,可涂擦碘酊、甲紫溶液,其治療效果更好。對個別出現體溫升高的患豬,可用抗菌素加退熱藥(青霉素、安乃近或安痛定等)控制細菌性并發癥。
一. 流行病學
本病是由豬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在皮膚及某些粘膜上出現痘疹,只感染豬,常呈地方流行。本病常發生于仔豬和小豬,成年豬的抵抗力較強,豬痘主要通過損傷皮膚傳染,在豬虱和其他吸血昆蟲甚多、衛生狀況不良的豬場和豬舍,最易發生豬痘。由于痘病毒在干痂中能生存很長時間,隨著豬場成豬不斷地被新豬更替,致使豬痘可以無限期地留存在豬群內。
二. 臨床癥狀
潛伏期:豬痘感染的為3-6天;痘苗病毒感染僅2-3天。病豬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不減退,鼻、眼有分泌物。痘疹主要發生于驅干的下腹部、四肢內側、鼻鏡、眼皮、耳部等無毛和少毛部位。痘疹開始為深紅色的硬結節,突出于皮膚表面,略呈半球狀,表面平整,見不到水皰期即轉為膿皰,并很快結成棕黃色痂塊,脫落后變成白色斑塊而痊愈,病程10-15天。另外在口、咽、氣管、支氣管等處若發生痘疹時,常引起敗血癥而最終引起死亡。
本病多為良性經過,病死率不高,所以易被忽視,以致影響豬的生長發育,但在飼養管理不善或繼發感染時,常使病死率增高,尤其是幼齡豬。
三. 病理變化
痘疹病變主要發生于鼻鏡、鼻孔、唇、齒齦、腹下、腹側和四肢內側等處,也可發生在背部皮膚,死亡豬的咽、口腔、胃和氣管常發生皰疹。
當忽視飼養管理時,本病常可繼發胃腸炎、肺炎,引起敗血癥死亡。
四. 診斷方案
可用黃芪多糖、利巴韋林(目前該藥已禁用)等抗病毒藥物注射,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板藍根、黃芩、黃柏等拌料飼喂。潰爛的地方用紫藥水、紅霉素軟膏涂布。同時用抗生素如環丙殺星、氟苯尼考等肌肉注射以防止繼發感染。
目前尚無疫苗可用于免疫,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結合本場防疫程序,在定期預防的基礎上,應用百毒殺、菌毒滅等藥品,按藥品說明中等施藥比例噴灑豬體、圈舍,消除病原。為防感冒可在每日氣溫高時噴灑,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5~7天以結痂、脫落后康復。如不怕麻煩,可涂擦碘酊、甲紫溶液,其治療效果更好。對個別出現體溫升高的患豬,可用抗菌素加退熱藥(青霉素、安乃近或安痛定等)控制細菌性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