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襄陽市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信息化、生態化“五化”并重,著力打造現代畜牧業“升級版”,努力建設畜牧強市。2013年,預計全市生豬620萬頭,約占全省七分之一。肉牛出欄70萬頭,接近全省二分之一;羊出欄182萬只,接近全省三分之一;禽出籠1億只,約占全省六分之一;畜牧業產值實現“九連增”,達到305億元,居全省第一位。主要做法是:
一、以規模化養殖提升畜牧業綜合實力
一是科學規劃布局,形成規模化效應。發揮漢江沿線、鄂北崗地丘陵、山區和平原資源優勢,著力構建優質三元豬、肉雞、肉牛、肉兔、肉鴨和奶牛產業帶。今年,“六大產業帶”的豬、牛、羊、禽出欄(籠)量,分別約占全市總量的60%、88%、90%和93%,畜產品商品化率達90%以上。
二是強化政策激勵,促進規模化發展。主動協調相關部門,從土地、資金、技術入手,切實解決制約養殖發展的瓶頸問題。市縣兩級每年還配套1000多萬元用于扶持畜牧業發展。探索育肥豬(保險)、能繁母豬保險機制,每年補貼養殖戶3000多萬元。針對今年上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市財政在每套種禽省補貼8元的基礎上,市縣按照6元標準配套補貼;對市級以上禽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參照工業投資的優惠政策,給予收購資金5%的貼息,共補貼資金2000萬元。
二、抓標準化生產,增強畜牧業品牌競爭力
一是大力推廣新的養殖模式。按照圈舍標準化、品種優良化、喂養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創新生豬“150”和“500”、蛋雞“153”、養羊“1235”、養牛“165”養殖模式,生豬“150”養殖模式獲省政府科技創新二等獎。
二是加強質量監管和認證體系建設。全市建成8個獸醫實驗室,市級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畜產品安全檢測中心,配備了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儀。引導畜牧加工龍頭企業推行ISO9000等質量管理體系,全市今年有7個畜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2個畜產品獲得地理標志認定。
三是著力打造知名品牌。全市已培育畜產品品牌121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6個,“襄大”成為全國馳名商標。襄大冷鮮肉、麗波牛奶、李方忠皮蛋、郭胖子醬板鴨、煜婷肉兔等一大批“襄陽造”暢銷全國,有的已經遠銷海外。
三、抓產業化經營,形成畜牧業發展合力
一是強龍頭。重點培育壯大一批產值超過50億元、100億元的“畜”字號龍頭企業和畜產品精深加工園區,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襄大農牧150萬頭生豬、5000萬只肉雞屠宰、65萬噸飼料、5萬噸熟食加工為一體的加工園區已建成投產,預計2014年產值達到100億元并有望上市。襄陽正大100萬頭生豬養殖屠宰、50萬噸飼料、10萬噸熟食加工項目正在建設之中。通過壯大龍頭企業,全市畜產品加工與畜牧產值之比超過2:1。
二是建基地。全市建設了以襄大為核心的生豬生產基地、以襄陽正大為核心的種豬生產基地,以棗北黃牛為核心的肉牛生產基地、以荊山源為核心的土雞生產基地、以富襄為核心的生態鴨生產基地、以明濤為核心肉羊生產基地,夯實了產業化經營發展基礎。
三是抓聯結。全市共成立了450家畜牧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統一供種、統一供藥、統一供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格局,通過大力推行“市場+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提升產業化水平,促進畜牧產業發展。
四、抓信息化交易,激勵畜牧業市場活力
一是搭建電子交易平臺。3月28日,在全省率先揭牌運行地市級農畜產品電子交易平臺,開戶數量300余戶,立足襄陽、生豬、雞蛋等畜產品“買全國、賣全國”,今年交易量達到1個億。
二是搭建現貨交易平臺。構建了以襄大農牧為核心,輻射鄂西北及周邊地區的現貨交易平臺,通過網上發布價格和供求信息,年交易生豬200萬頭、肉雞2億只,交易額50億元。襄大與大連農交所合作,在宜城市設立了我省唯一家萬噸雞蛋交割庫。
三是搭建融資平臺。構建了農交所與龍頭企業、銀行機構農戶相互對接的融資體系。以養殖戶與龍頭企業簽訂的交易訂單做摶押,借助電子交易平臺作信用保障,銀行機構對客戶進行資金扶持,緩解養殖戶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
五、抓生態化種養,增強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著力轉變生產方式,示范推廣以襄州建恒生豬養殖合作社為代表的“養殖—沼氣—種植”、以襄陽喜旺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養殖—水產(藕、泥鰍)—種植—旅游”、以谷城五山為代表的“養殖—沼氣—茶葉”的生態種養模式。今年,全市流轉5萬畝土地,種草養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