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過程中,豬病是常見的,一般可以分為傳染病、寄生蟲病、普通病(包括內科病、外科病和產科病)、營養代謝病和中毒病。這些豬病是由于感染了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霉形體等)及體內外寄生蟲,或飼養方式及飼養管理不當所引起的。
我們知道疾病是制約養豬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豬病控制須從養豬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進行全方位地努力。只有在抗病品種選擇、飼料配制、豬舍建造與環境控制、衛生防疫等方面均采取可行的措施,牢固樹立“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指導思想,才能逐步控制和消滅場內已有疾病,防止發生新的疫病。疾病防治的重點如果不是放在群發病的預防方面,而是忙于治療個別病畜,則勢必會造成越治病豬越多,工作陷入被動。相關專家建議最好應采用“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方式。
從防疫角度考豬場或養豬戶最好能自養公豬和母豬,繁殖仔豬供自己育肥,這樣可以防止從外地買豬帶進傳染病。此外,對自己繁殖的仔豬的體質、品種特性及前期生長發育狀況也比較了解,便于以后的飼養管理與防疫。所以說規模養豬場(戶)應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方式。要調整繁殖母豬的配種日或使同期發情,集中配種、集中產仔;仔豬斷奶后集中進入育成豬舍或育肥豬舍,同時出欄。然后集中清掃和徹底消毒豬舍,再接納新的豬群;防疫工作也應同步進行。如一幢豬舍的豬發病或死亡,應全群育肥或淘汰,經徹底消毒后空圈半月以上再進豬,不要零星補充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