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育肥豬的出欄率,也就是提高豬的日增重和縮短育肥周期,用少量的飼料換取較多的豬肉。筆者結合近年來的養豬實踐,總結出提高育肥豬出欄率的八項飼養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雜種優勢:不同品種雜交所得到的雜種豬,比純種親本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而且在生長育肥過程中,具有好喂養、生長快、抗病力強和育肥周期短等優點。大量試驗證明,二元雜交豬日增重比純種豬高15-20%,三元雜交豬比純種豬高25%左右。目前國內多采用長大雜交母豬與杜洛克、皮特蘭或漢普夏等公豬交配,獲得最佳的三元雜交組合。
早補鐵:剛出生的仔豬每天需要7毫克鐵,而從母乳中每天只能獲取1毫克鐵。因此,仔豬往往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而影響生長速度。一般在仔豬2-3日齡時肌注1毫升“血鐵素”補鐵。
提供適宜的溫、濕度環境:豬舍溫、濕度過高,會導致豬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溫度過低,則豬熱能消耗大,采食量多,而飼料報酬低。豬舍的溫度應控制在仔豬20-30、成豬15-20℃為宜,濕度以50-55%為宜。
供給充足、潔凈的飲水:豬的飲水量因體重、飼料和氣候條件的不同而不一樣,一般豬體重越大、喂料越干、氣溫越高,飲水量就越多。供給的飲水必須充足、潔凈。
采取“四定一改”飼喂:即定次數、定時間、定喂量、定飼養標準,改濕拌料為干粉料喂豬。飼喂次數要根據豬的不同生長階段來確定,仔豬一般日喂5-6次,中豬4-5次,大豬3次;飼喂時間每天要相對固定;飼料喂量每次要保持均衡;飼養標準要根據豬的體重和生長階段,調配不同的日糧營養標準。將過去傳統的用濕拌料喂豬改為水料分開、飼喂干粉料,有利于豬的消化吸收和飼料利用率的提高。
合理的飼養密度:豬的飼養密度應根據豬的大小和不同季節進行調整,一般以每頭肉豬占0.8-1平方米為宜。3-4月齡時每頭肉豬宜占0.6平方米,4-6月齡時占0.8平方米,7-8月齡時占1平方米。夏季每頭成豬一般占用1.1-1.2平方米,冬季占用0.9-1平方米。
早去勢:去勢后可使仔豬性情安靜溫馴,食欲增加,生長加快。去勢日齡越早,對仔豬造成的應激影響越小,一般在20-25日齡去勢為宜。
適時防疫:對育肥豬要嚴格按照衛生防疫程序注射豬瘟、豬丹毒和豬肺疫等疫苗,以確保豬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