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黃曲霉毒素中毒病原為黃曲霉毒素,雖然文獻上的資料表明,可產生黃曲霉毒素的菌種,包括黃曲霉、寄生曲霉、溜曲霉、黑曲霉等有20多個菌種。但近來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證實,只有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產生黃曲霉毒素。而且,并不是所有黃曲霉的菌株都產生黃曲霉毒素。早期資料記載,從自然界分離出的黃曲霉中,只有10%的菌株產黃曲霉毒素。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工作表明,產毒素菌株所占的比例,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目前已經確定出結構的黃曲霉毒素有B1、B2、B2α、B3、D1、G1、G2、G2α、M1、M2、 Pl、Q1、R0等18種,并且已經用化學方法合成出來。其中B1、B2、G1和G2是4種最基本的黃曲霉毒素,其他種類都是由這4種衍生而來。它們的化學結構十分相似,都含有一個雙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鄰酮(又稱香豆素)。結晶的黃曲霉毒素B1非常穩定,高溫(200℃)、紫外線照射,都不能使之破壞。加熱到268~269℃,才開始分解。5%的次氯酸鈉,可以使黃曲霉毒素完全破壞。在Cl2、NH3、H202和S02中,黃曲霉毒素B1也被破壞。
黃曲霉毒素的分布范圍很廣,凡是污染了能產生黃曲霉毒素的真菌的糧食、飼草飼料等,都有可能存在黃曲霉毒素。甚至在沒有發現真菌、真菌菌絲體和孢子的食品和農副產品上,也找到了黃曲霉毒素。畜禽中毒就是由于大量采食了這些含有多量黃曲霉毒素的飼草飼料和農副產品而發病的。由于性別、年齡及營養狀態等情況,其敏感性是有差異的。其敏感順序是:鴨雛>火雞雛>雞雛>日本鵪鶉;仔豬>犢牛>肥育豬>成年牛>綿羊……,家禽是最為敏感的,尤其是幼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