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所致的一種高接觸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以纖維素性胸膜炎和肺炎為特征,慢性感染豬生長速度降低。本病近二十年來在歐美很多國家廣泛流行,亞洲的日本、韓國、泰國、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生,目前廣東的多個豬場均有此病發生。
臨床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
所有年齡的豬均易感,斷奶豬與架子豬發病率最高。本病主要由空氣和豬與豬接觸而傳播,在急性爆發期,疾病可從一個豬舍跳至另一個豬舍,可能由于氣霧的長距離傳送或人的衣物間接傳播作用。人工授精傳播病的可能性不大,但公豬移動能起傳播作用。本病在大群集約化飼養的條件下易接觸傳播,豬群間的疾病傳播常由引進帶菌豬或慢性感染豬引起。在急性爆發期,發病率高,可達85—100%。應激因素,如擁擠、不良氣候、氣溫突變、相對濕度增高和通風不良、豬的移動和并群等有助于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并影響發病率和死亡率。
2、臨診癥狀
根據本病的病程不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急性豬突然發病,體溫升高,沉郁、厭食,咳嗽、呼吸困難,常出現心臟衰竭。病情嚴重者呈犬坐勢,張口伸舌,耳、鼻、腿及全身皮膚發紅與出現紫斑。死前從口和鼻孔流出帶泡沫血樣滲出物。亞急性和慢性:常由急性轉變而成,體溫不高或略有升高,食欲不振,陣咳或間斷性咳嗽,增重率降低(推遲2—5周上市)。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許多無癥狀病豬,如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癥狀加劇。本病首發時還可出現流產。
3、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存在于呼吸道,特別是以局灶性肺炎病變為主。肺炎多為兩側性,涉及心葉、尖葉和部分隔葉,與周圍健康組織界限分明。肺炎區色暗、堅實,切面脆弱或呈顆粒狀。纖維素性胸膜炎很明顯。在急性死亡病例,胸腔內有血樣液體,氣管和支氣管充滿泡沫狀血樣粘液性滲出物。在較慢性病例,可見肺臟有大小不同的膿腫樣結節,并由一層厚的結締組織膜包裹。有些病例肺部病變消失,只殘留部分病灶和胸膜粘連。
實驗室診斷方法
1、細菌學: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豬的呼吸道如鼻腔分泌物、支氣管、病變肺組織中。有時還可能存在于血液和其他臟器如扁桃體內,而從陳舊病變或鼻腔中有時難于分離。
2、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試驗主要用于篩選試驗和流行病學的研究。常用補體結合試驗(CFT)2—巰基乙醇凝集和ELISA。
防治措施
1、免疫接種無論人工和自然感染均可誘導免疫應答,但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免疫有血清型的特異性。由于免疫母豬通過初乳傳遞的母源抗體可在5—9周內保護仔豬免受感染,所以仔豬首免不應早于6—8周齡,首免后隔2周再免一次。種豬在引入時或6月齡免疫,3周后再免,每次2—4毫升。這些抗體在4 —6周達到高峰,能減少病死率和降低流行,并可維持好幾個月。
2、藥物治療一般采取非腸道給藥治療。青霉素、氨芐青霉素及頭孢(先鋒)霉素為首選藥物。慶大、氯霉素、多粘菌素、增效磺胺(TMP+SM2)及四環素也有效,恩諾沙星有特效。單用泰妙菌素或聯合使用壯觀霉素與林肯霉素效果也令人滿意。在病的早期治療效果較好,為維持血液中的有效濃度,應根據所用抗菌藥物的特性反復注射。若豬吃食和飲水正常,也可采取注射與口服同時給藥。菌株易產生耐藥性,因而不可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這點尤其是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時要注意。
3、本病凈化的辦法最好是將抗體陽性率高的豬群全部撲殺,再從血清學陰性豬場引入新豬。對于陽性率較低的種豬群,可在仔豬斷奶后清除血清學陽性母豬,并在以后不斷對豬群進行血清學檢查,發現陽性豬及時淘汰。某些嚴重流行本病的國家,通過血清學檢查清除帶菌豬,結合飼料中經常性添加抗菌素,能有效防制本病。據此在凈化過程中,應給豬群飼喂添加藥物的飼料以防發生新的感染,例如每公斤飼料中加入250毫克增效磺胺甲基異口惡唑,主要是投給斷奶2—3周齡的小豬,并隔離飼養至12周齡。轉移或引進的抗體陰性豬隔離飼養2周后,再檢查抗體,如仍為陰性時才可轉入無胸膜肺炎的健康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