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腹瀉從前是一種不為人知的豬疾病,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開來。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是一種高接觸性傳染病,該病的表現特點是嘔吐、腹瀉和食欲不振,在豬的各個生長階段都有可能發生。該病導致仔豬的死亡率通常低于豬傳染性胃腸炎導致仔豬的死亡率。
1 PEDV的初步診斷
1972年,該病在英國首次被命名,PEDV已經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中國、韓國、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被確認發病,目前在北美地區正在流行。然而,在瑞典、澳大利亞、北愛爾蘭自治區的少數豬體內的血清中缺失PDEV抗體,2013年初在美國情況也是如此。在加拿大,類似于流行性腹瀉的尚未經確證的疾病正在流行。在奧地利和瑞士的血清學調查表明,該病在這兩個國家的發病率很低,與比利時的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
2 病因學
導致該病的病因是一種冠狀病毒,這是一種不同于導致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呼吸道冠狀病毒的冠狀病毒。該病毒長度為95~150納米(平均值130納米),染色呈陰性,橫截面長度為60納米。該病毒的包膜子粒長度為18~3納米。有三種主要的病毒抗原蛋白,S型或者刺突型糖基化蛋白的分子量為85~130千道爾頓,M型蛋白的分子量為27千道爾頓,N型蛋白的分子量為58千道爾頓,這些蛋白都和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有關系。
所有的病毒隔離群好像屬于同一種血清型。在狂犬病疫苗細胞中病毒繁殖較快,胰蛋白酶增加,在繼代培養過程中產生合胞體,并且已經過測序。病毒的序列比較表明,中國和韓國的病毒隔離群呈簇狀,同歐洲的病毒隔離群不同,而最近中國的病毒隔離群同韓國的菌株群也不相同。該病毒在大于60℃條件下經30分鐘就能被破壞,但在50℃條件下還能夠保持穩定。在37℃、pH值在6.5至7.5之間,或者在4℃、pH值在5.0至9.0之間的條件下,該病毒都能夠保持穩定。
3 發病機理
PEDV病毒在豬呼吸道中不能繁殖,但其發病機理在其它方面同豬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該病毒屬于上皮細胞上的一種150型受體,好像需要比在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細胞株中密度更高的豬氨肽酶受體。豬小腸絨毛末梢和邊上的上皮細胞受到感染,這使未遭到破壞的病毒排出體外,但是,在剛開始腹瀉的時候,豬小腸絨毛末梢和邊上的上皮細胞已經開始脫落。
在豬開始腹瀉六小時后,豬回腸中上皮細胞開始脫落。豬體內雙糖酶、堿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琥珀酸脫氫酶和單胺氧化酶的含量降低。試驗也已經證明,在較大日齡豬體內,乳糖酶含量下降。發病最初24小時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腸絨毛的融合和萎縮。對于已經部分免疫的仔豬,小腸中相當大面積地呈現出腸絨毛萎縮的臨床癥狀。在豬感染該病后的2~4周,豬血清中該病的抗體水平仍可被檢測到,抗體水平先上升到1:10000,之后迅速下降到1:20~1:640之間的較低的水平。
仔豬在5~13周齡內,血清中的被動免疫抗體消失,主動免疫加強。哺乳母豬血清中抗體的存在也不能排除該母豬所產的仔豬在哺乳期內感染流行性腹瀉的可能。脫落后排出體外的糞便中存在的病毒最少能存活8天。受該病毒感染的養殖場在感染后4個月時抗體水平最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抗體水平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