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豬瘟:豬瘟早年又成豬霍亂,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的傳染病。本病僅發生于豬。病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診斷:豬瘟的發生不受年齡和品種的限制,無季節性。抗菌藥物治療無效,發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免疫豬群常為零星散發。
典型豬瘟:病豬體溫開高40.5—42℃稽留熱,皮膚上有較多的小出血點,化膿性結膜炎先便秘后腹瀉,有的后軀麻痹剖析可見,淋巴結切面周邊出血脾邊緣出血性梗死灶、喉頭、粘膜、心外膜、肋膜、膀胱粘膜、腎表面點狀出血、腎不腫、齒齦和唇粘膜有潰瘍、胃粘膜出血斑點、大腸充血、出血、慢性病例、回盲口、有扣壯潰瘍。
綜合防治:治療尚無有效療法,采取以預防為主的綜合性防疫措施,切斷傳染源,控制傳播途徑,廣泛持久地開展豬瘟疫苗、預防注射。豬瘟的免疫程序可根據本豬場具體情況制訂,一般公豬、繁殖母豬每年春秋各注射豬瘟疫苗一次注射劑量可以加倍劑量2—3倍,對仔豬一般情況下于3—4周齡首免,由于考慮到母源抗體的影響,第一次免疫用3—4倍劑量效果較好,9—10周齡二免,發生過豬瘟的豬場新生仔豬應采用超前免疫注射2倍劑量的豬瘟疫苗,待2小時后再自由哺乳,以后于8—9齡時加強免疫一次。
2、 豬口蹄疫
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有7個血清型80多亞型豬主要是O型。
診斷:多發于秋末、冬季和早春,成年病豬以蹄部水泡為主要特征,體溫開高到40℃,口腔粘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膚發開水皰潰爛,乳豬發病時臨床多表現急性胃腸炎、腹瀉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心肌灰白色有虎斑心病變致死率高達80%以上,妊娠母豬可發生流產。
綜合防治:母豬在懷孕初期和分娩前一個月各接種一次滅活苗,種豬每隔3個月免疫一次,每次肌注常規苗2毫升或肌注高小疫苗1—1.5毫升,仔豬40—45日齡首免,常規苗肌注2毫升,100—105日齡育成豬加強免疫一次(即二免),肥育豬出欄前15—20天進行三免。
3、 豬附紅細胞體病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人、豬等多種動物的紅細胞或血漿中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豬附紅細胞體病通常發生在哺乳豬、懷孕的母豬以及受到高度應激的肥育豬。發生急性附紅細胞體病時,病豬體表蒼白,高熱達42℃,有時黃疸有時有大量的瘀斑,四肢、尾特別是耳邊緣發紫、血液稀薄。
綜合防治:治療目前用于附紅細胞體病治療的藥物有強力霉素,每公斤5—8毫克肌注,長效七霉素5—8毫克;喂服阿散酸每噸飼料混入180克連用一周,以后改為半量,連用一個月;土霉素每噸600—800克,內服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