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鴨在籠中生活,限制了其活動量,減少能量的消耗,從而提高其飼料轉化效率。由于鴨不與地面直接接觸,從而減少了疾病的感染,尤其是鴨球蟲病、鴨傳染性漿膜炎、大腸桿菌病等。此外,在飼養過程中還能及時發現病鴨并給予隔離治療,不會在全群大范圍內傳播病原菌。
育成鴨的生理特點:
一、御寒能力強。
隨著育成鴨日齡的增長,體溫調節能力逐漸增強,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也隨之加強,隨著羽毛的生長,御寒能力也逐漸加強。
二、采食量大。
隨著青年鴨體重的增長,消化器官也隨之增大,貯存飼料的容積增大,消化能力增強采食量加大。
三、神經敏感。
育成期鴨富于神經質,膽小,易受驚擾,但可塑性較強,通過調教能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在育成期,要充分利用青年鴨的特點,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使其生長發育整齊、開產一致,為產蛋期的高產穩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育成鴨的飼養管理要點
一、密度。
在育成期,鴨對外界環境十分敏感,飼養密度較高時,互相擠動會引起鴨群騷動,使剛生長的羽毛軸受傷出血,甚至互相踐踏,導致生長發育停滯,影響今后的產蛋。因而,育成鴨在飼養時應注意密度,適宜的密度是保證鴨群健康、生長良好、均勻整齊、為產蛋打下良好基礎的重要條件,所以要控制好飼養密度,不能過于擁擠。一般每架籠有3層,每層籠又由4個單籠組成,每個單籠可養3~4只育成鴨。
二、分群。
分群一般按鴨的體質強弱、體重大小和飼養密度來進行劃分。而且分群時,要挑出病、弱、殘鴨,將其按不同種類單獨飼養,病鴨應及時隔離并治療,弱鴨應增加1-2次飼喂,殘鴨應及時淘汰。對健康鴨要盡可能使日齡相同、大小一致、品種一樣、性別相同的鴨在同一籠(或群)中,這樣可使鴨群生長發育一致,便于管理。
三、飼喂。
籠養鴨采食不到野生飼料,因此飼料要盡可能多樣化,以保證鴨群能得到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包括適宜的蛋白與能量、充足的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在使用配合飼料的基礎上,搭配一定量的青飼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