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較多,首先要分析病因,在臨床上可根據發病季節、特點及典型癥狀等做出初步診斷,最后根據實驗室檢測化驗結果予以確診。
1. 仔豬黃痢
流行特點:主要發生于1周內特別是3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7日齡以上的仔豬發病較少,母豬攜帶致病性大腸桿菌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特征癥狀及病變:突然發病,排出黃色粘液狀的稀糞或水樣糞,混有凝乳狀小片和氣泡。腸內有黃色液狀物和氣體,腸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以十二脂腸最嚴重,空腸和回腸次之,結腸較輕。
防治:采用以改善飼養管理和加強衛生防疫為主的綜合性措施,疫苗接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產前20-30天注射大腸桿菌疫苗一次。實踐證明,采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好,方法是產前30-40天注苗一次,15-25天后再加注一次。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進行防治,及時補液口服補液鹽、電解多維飲水,或使用微生態制劑。
中藥療法:大蒜療法。大蒜100克,切碎后加入50g白酒100毫升,浸泡3-5日,取浸液每毫升加冷水4毫升后灌服,每天2-3次,連續2-3天。白龍散療法。白頭翁2份,龍膽末1份,混勻,每日1次,每次3克,連服3日。
2. 仔豬白痢
流行特點:通常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以10-20日齡最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發病率較高,但病死率較低。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是該病發生的外因。
特征癥狀及病變:排出灰白色、漿糊樣稀糞,有腥臭味。腸內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氣體,腸粘膜充血、出血,腸壁變薄。
防治:同仔豬黃痢。
3. 仔豬水腫病
流行特點:病原是溶血性大腸桿菌,通常在斷奶后1-2周內發生,往往是一窩斷奶仔豬中生長最快、健康活潑的豬最易發生本病。飼料突變與仔豬吞食大量飼料引起腸胃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物群紊亂,從而導致大腸桿菌繁殖,這是發生水腫病的根本原因。
特征癥狀及病變:最典型的癥狀是肌肉運動失調,步態蹣跚、盲目前進或作圓圈運動,喜側臥,口吐白沫,肌肉震顫、抽搐、四肢動作呈游泳狀。水腫是本病的特征性癥狀,仔細檢查時,眼瞼、眼結膜甚至前額皮下水腫。本病的發病率不高,死亡率卻達90%以上??梢娙砀鹘M織水腫,水腫液呈膠凍樣、清亮無色或淡紅色,心包、胸、腹腔積液,暴露于空氣后成膠凍祥。心肌、心外膜有時可見嚴重出血。
防治:缺硒是發生水腫病的一個誘因,可采取補硒注射亞硒酸鈉VE預防水腫病。選用地塞米松磷酸鈉、磺胺嘧啶及維生素C注射液。配合利尿緩瀉排毒,用速尿針劑肌注;灌服鹽類瀉劑如硫酸鎂、硫酸鈉、人工鹽和大黃末、碳酸氫鈉等。
4 . 仔豬紅痢
流行特點:又稱豬梭菌性腸炎或壞死性腸炎,病原體為C型或A型魏氏梭菌。主要侵害1-3日齡的初生仔豬,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病。
特征癥狀及病變:突然排血痢或紅褐色稀便,偶有嘔吐,體質虛弱,很快死亡。特征性病變主要在空腸,外表呈暗紅色,腸腔內充滿含血的液體,腸系膜淋巴結呈鮮紅色,有時病變可擴展到回腸,但十二指腸一般沒有病變。
防治:本病發生急,死亡快,往往來不及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主要依靠平時選用敏感藥物進行預防。仔豬初生3日內服青霉素或鏈霉素效果良好,預防量每公斤體重8萬單位,治療量10萬單位,每天2次。
5. 傳染性胃腸炎
流行特點: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節,各種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10日齡以內仔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5周齡以上的病豬則很少死亡,較大的或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
特征癥狀及病變:仔豬突然嘔吐、水樣腹瀉、脫水,成年豬癥狀輕微,只表現厭食和短時間腹瀉。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胃底粘膜輕度充血,小腸充血,有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
防治:該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充體液、防止繼發感染。臨床上飼喂補液鹽、葡萄糖或白糖水。臨診上常見的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肺炎以及球蟲病等混合感染,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治療用新城疫Ⅰ系苗,每支0.5克加生理鹽水10毫升,每頭豬不論大小注射2毫升。注射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又名利巴韋林)每公斤體重0.2毫升,每日注射一次,并配合使用常用的腸道抗菌藥。預防每年9-10月份繁殖母豬、公豬、后備豬免疫注射病毒性腹瀉二聯苗。母豬在分娩前5周和2周進行,可使仔豬獲得良好的被動免疫,有效防止該病的發生。
[分頁符]
6. 流行性腹瀉
流行特點:多發生于寒冷季節,大小豬幾乎同時發生腹瀉,大豬在數日內可康復,仔豬有部分死亡。
特征癥狀及病變:嘔吐,水樣腹瀉,明顯脫水,食欲大減,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極為相似。病變限于小腸,腸管擴張,含有大量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淋巴結水腫。
防治:同豬傳染性胃腸炎。
7. 輪狀病毒感染
流行特點:晚秋、冬季和早春寒冷季節多發,常與仔豬白痢混合感染,多發生于8周齡以下特別是10-28日齡的仔豬,病死率較低,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
特征癥狀及病變:仔豬厭食、嘔吐、下痢,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為水樣或糊狀。病變主要限于消化道,胃壁遲緩,胃內充滿凝乳塊和乳汁,腸壁變薄,內容物呈灰黃色或灰黑色的液狀。
防治:同豬傳染性胃腸炎。預防主要依靠加強飼養管理,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在疫區要使新生仔豬盡早吃足初乳,接受母源抗體的保護,減少和減輕病癥。
8. 豬痢疾
流行特點:病原體為豬痢疾密螺旋體。最常見于2-3月齡斷奶后正在生長發育的豬,發病率高,病死率較低,仔豬和成豬較少發病。無季節性,傳播緩慢,流行期長,易復發,各種應激因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特征癥狀及病變:不同程度地腹瀉,糞便中充滿血液和粘液,呈棕色、紅色或黑色。大腸粘膜發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癥,進而發展為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
防治:治療效果不佳,早期治療有效,主要依靠平時的預防,可選用敏感抗菌藥物。
9. 豬副傷寒
流行特點:病原體為沙門氏桿菌。主要侵害2-4月齡仔豬,尤其是斷奶后不久的仔豬最易感,成年豬及哺乳仔豬很少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呈散發性和地方流行性。
特征癥狀及病變:急性型先便秘后腹瀉,糞便惡臭,耳、腹部及四肢皮膚紫紺;慢性型最常見,反復下痢,糞便呈粥樣或水樣,黃褐、灰綠或黑褐色,惡臭,有的病例在胸腹部出現濕疹樣丘疹。剖檢可見急性型主要是敗血癥變化;慢性型主要是盲腸、結腸有凹陷不規則的潰瘍和偽膜,肝、淋巴結、肺中有針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壞死灶。
防治:預防可接種仔豬副傷寒菌苗或在多發年齡階段添加敏感藥物。治療可口服土霉素,每天每千克體重50-100毫克;或口服新霉素,每天每千克體重40-50毫克;也可用新諾明或磺胺嘧啶,首次量每千克體重0.14-0.2克,維持量每千克體重0.07-0.1克。也可使用大蒜5-25克,搗爛后灌服,1天3次,連用3-4天。治療時除選用敏感藥物外,對于病程較長、體質較弱的慢性病例還應輔以對癥治療,如補液(口服補液鹽)解毒(0.5%碳酸氫鈉注射液)、強心(安鈉咖、氯化鈣注射液)、收斂(木炭末、鞣酸蛋白)、壯補(葡萄糖注射液、維生素C)等。
10. 球蟲病
流行特點:多發于溫暖潮濕季節,7-21日齡的仔豬最易感。特別是飼養在陰暗、潮濕、衛生不良的豬舍中的仔豬,其發病率較高。
特征癥狀及病變:排出土灰色、黃色膠凍狀或水樣稀便,混有大量粘液和未消化的飼料??漳c和回腸呈卡他性炎癥,腸壁增厚,并有粘液性滲出物附著或呈壞死性病變。
防治: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和防止母豬排出卵囊,可選用磺胺類藥物或氨丙啉進行治療,也可用氯苯胍、莫能霉素、馬杜霉素和三字球蟲粉等藥物治療。